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用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
突然,本在旁邊靜靜玩著泥土的嘎子脆生生的唱起了兒歌。
吳有根和他婆娘全都驚愕的轉(zhuǎn)頭去看。
“細伢,這是哪個教你唱的?”吳有根等聽完了這兒歌的一個輪回后急問。
“那些小哥哥小姐姐們,大家都會唱,有好幾個不同的詞呢!我現(xiàn)在只學會了這一個。”嘎子眨著大眼睛回答。
“怎么教你這個?”吳有根本能的又問。
“聽哥哥姐姐們說,我們要走一路唱一路,喝給所有那些沒聽過的人,到義軍還沒有去過的地方唱,讓那些沒見過義軍的人也知道闖王的好。”
“到義軍還沒有去過的地方唱?”吳有根目瞪口呆的抓住了這一句。
“嗯!”
嘎子很認真的點了點頭。
吳有根和他婆娘面面相覷,然后淚水立即就在吳有根婆娘的臉上流了出來……
注釋:
注1:
陳美,字在中,新建人,由鄉(xiāng)舉知宜城縣…撫治都御史王永祚以六等課所部有司,美居上上…守宜城,固拒八晝夜,城陷,抗罵不已,為賊磔死。(選摘自《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忠義六)
關于知縣陳美的故事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令人尊敬。
注2:
關于幾個婦人的故事都是有原型的,而且全部來自于襄陽府志,只是并非發(fā)生在宜城,地點也各不同,情節(jié)更是做了很大改編。
注3:
兒歌是農(nóng)民軍很重要的一種宣傳各項政策的手段,孩兒兵和老營中的幼童是其往外傳播的關鍵性力量。目前所知,那些廣為流傳的兒歌基本都是農(nóng)民軍用有才學的人特意編撰的。否則,普通的平民百姓和兒童們自己又怎么可能編出既朗朗上口又極具煽動性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