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涉及到了大量后世的敏感信息,李平和宋寶來決定單獨沿著湖邊去散步談。
關于造炮,他們在襄陽造鳥銃時就曾經探討過,已經有過一定的理論準備。
當時沒有嘗試的主要制約來自于原材料的嚴重不足。
決定留在富池暫時不走后,面對足夠的原料和阻擊農民軍過江的強烈需求,造炮自然也被列入了頭等重要之事,其優先級別甚至排在了造鳥銃和大刀長矛之前。
而且為了節省時間和節省難度,他們也沒有不求實際的去搞大大超前的后膛炮,而且走最簡單的制造現有類型火炮路線。
并且只計劃制造兩型火炮,即普通的前膛炮和弗朗機炮。
不過,每型炮又都分小口徑和中口徑兩類。
大口徑直接就被放棄了,主要是費效比不高,用處不多,然后機動性還是大問題。
但沒有想到,即使這樣,宋寶來竟還是遇到了大問題。
今天上午,從大治縣來的一批匠人中有會造炮的,這讓宋寶來起了心思。
他尋思是不是讓這些匠人用他們熟悉的老法去造炮,而他自己就暫時先不搞了,而以試驗論證技術為主,反正他看李平這幾天試用這些老炮好像都還不錯,之前的那些炮也都算堪用。
這些天,繁多的工作已經快把他壓瘋了,而初次造炮所遇到的一系列棘手問題更讓他崩潰。
火炮制造,絕對是這個時代最為復雜的技術之一,并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
宋寶來已經對能否快速造出合格的火炮失去了信心。
但這個問題,李平卻一點沒有猶豫的就給宋寶來嚴詞拒絕了。
李平等不起,也傷不起。
此時中國的火炮制造主要以泥模法為主,而泥模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陰干,正常來說是數月,最快也要一個月,之后才能進行澆鑄,然后還只能一炮一模。
更要命的是,泥模法做出的炮有著很多固有缺陷,即使是最新的剛從歐洲傳過來的泥模法也沒有本質上的改進。
實際上到了清代,中國所有的泥模造炮就已經全部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歐洲方法。此法是歐洲在16世紀中期發明并于17世紀初傳入中國的,也就是剛剛傳入此時的大明不久。
它的優點是整體性好,但不足也顯而易見。
第一,由于粘土的透氣性差,在用炭火烘烤時經常是外干內濕,澆鑄時水分蒸成潮氣,因而所鑄火炮內外均常有蜂窩狀孔穴,這導致發射時易炸裂。
以至于泥模鑄出的炮必須要嚴格試炮,而十得一三者,其匠人便可稱為國手,也就是成品率極低。
第二,由于每一門火炮都需要套新的模具,這樣就沒有兩門火炮在尺寸和性能上可以完全一致。
第三,生鐵澆注時鐵液常激動炮芯,使得鑄模的型芯和中心線成為一條直線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此勢必影響射程和射擊精度。
第四,生鐵金屬一般是直接從熔爐中澆注的,因為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加工,這樣金屬就會不純并高度碳化。所以火炮相對脆弱,這樣就勢必要增加重量(厚度)以獲得足夠的強度。
由于泥模鑄炮技術存在以上缺陷,致使鑄出的炮又厚又重、鑄造缺陷多、表面粗糙、易炸裂。
而炮手為防炸膛也往往不敢進行較高的裝藥,又進一步削弱了本就一般的威力和射程。
為了克服泥模鑄炮的缺陷,明清兩朝逐漸發明出了復合層火炮制造技術。
這就是鐵芯銅體炮。
中國的鐵芯銅體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火炮技術進步,其代表是成炮于崇禎十五年的定遼大將軍炮(留傳下來有實物的炮)。
它巧妙地利用銅之熔點(1083c)遠低于鐵(1538c)的物理性質,于鐵胎冷卻后再以泥型鑄造法或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