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擔心的詢問:“你是肚子疼嗎?要緊嗎?”
“不礙事,可能是昨天晚上沒吃好,在船上睡覺時又著了涼。一早先是胃有些疼,后來轉移到腹部。我一會兒回去多喝點熱水,應該很快就會好的。有勞宋賢弟費心了。”
“哦!那行,你多保重,我還有事就先不陪你了。晚上再來請你吃飯。”宋寶來沒再關注的點了點頭后決定告辭。
宋寶來現在的心思目前全在那些農作物身上。
他需要盡快把它們帶回去處理一下,其中很多都需要重新栽培,以保證這些珍貴并且數量稀少的農作物成活率。
無論辣椒,還是玉米、花生、土豆、西紅柿或是向日葵,這些到達這個時代后第一次所見的農作物讓宋寶來的心一直在顫。
由奢入儉難,明代包括以前絕對是一個能讓習慣了豐富食材的現代人發瘋的時代,那種煎熬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
這是一個連西紅柿炒雞蛋都不存在的時代。
幸虧宋寶來和趙蘭月都出身于農村,對各種常見農作物極其熟悉,藝術細胞豐富的趙蘭月又有一定的繪畫功底,讓他們可以畫出這些農作物各個生長期相對準確的樣子。
然后得以交給徐克然讓他憑圖來尋找。
否則光憑嘴說,想找到這些名字大多迥異并十分稀少甚至還很多還沒成為食用品的農作物將非常的艱難并耗費時間。
尤其這些農作物還大多與后世常見的品種有較大外觀差異。
也正是由于不敢百分百確定,雖然這些農作物已大部分在長江中下游有栽培,并且南京還是最可以匯聚各種新奇物種的地方,但徐克然這次帶來的還主要是樣品,并且數量很少。
沒錯,辣椒、玉米、花生、土豆、西紅柿和向日葵與李平已開始大量播種的糧食神物紅薯一樣都是外來物種,并且還都是在明末開始進入中國的。
其中,辣椒、西紅柿和向日葵目前仍是屬于觀賞植物,并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一些富人家中有少量栽培。
這時候的西紅柿還叫六月柿。
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見于明趙函的《植品》(1617),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歷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
1621年王象晉的《群芳譜》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來源,以后的人們都篤信不疑。
由于西紅柿艷麗誘人,如同有劇毒的色彩艷麗的蘑菇一樣,人們都怕它有毒,所以只是欣賞它的美麗而“不敢”吃它。
而且由于番茄原來生長在秘魯的森林里,叫做“狼桃“。而當時的秘魯人又只是吃番茄的葉子,可當時的番茄葉子卻是含有毒素的,所以導致了很多人中毒。
也就是說西紅柿不能吃并非空虛來風。
盡管歐洲人此時已經證明西紅柿果實可以食用,但它成為中國人的食物還是要到清朝末年。
花生和玉米此時倒是已經進入了普通人的食譜,可種植范圍和規模卻十分有限,很多地方的人仍是從未見過。
花生目前主要在福建和廣東種植。
浙江明代方志中有“落花生原出福建”的說法,清人張璐在《本經逢原》中也說“長生果產閩北”,這表明福建是引種花生最早的地方。
明末,福建的泉州、漳州、興化、邵武、汀州,廣東的廣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瓊州等府都種有花生,接下來才又擴展到廣西的一些府縣。
玉米此時的種植范圍算是最廣的了,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河南《襄城縣志》就出現了關于玉米在中國的最早文字記載。
四年后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當時由云南土司進貢的玉米在送入北京的途中經過河南鞏縣,又被《鞏縣志》留下記載。
嘉靖三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