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縣以北五十里的宿松縣一段城墻上,守城的農民軍將領看著城墻數百步外的一個大土堆滿臉都是憂慮。
他不知道那個大土堆是干什么用的,他的見識和耳聞都十分有限。
而未知讓他感到焦慮。
現在是五月十日,官軍已經兵臨宿松縣五天了,可五天來官軍不攻城卻圍著全城堆起了如眼前般大小的十多處土堆,然后以土堆為核心設立拒馬及木墻結成一個個小防御中心。
可這些土堆每一處都并不對著城門,甚至還很遠,十分的詭異。
為防止官軍是在偷挖地道,農民軍在城內對著每一個大土堆的內墻處都挖了一排深溝,并在溝底個別處埋設了大缸聽音以防止官軍地道挖的更深。
但幾天來卻沒有發現官軍有地道在深溝上捅出窟窿的現象,不時進缸探聽的人也沒有聽到什么異常的動靜。
官軍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也更加讓人迷惑。
但其實,如果農民軍中有走過南闖過北的老兵也許會猜出一些。
可惜,宿松縣的農民軍大多是剛剛加入張獻忠不久的本地百姓,極少部分所謂的老兵也不過是新投不久的周邊官兵和外地百姓。
甚至就連守城的農民軍將領本人也是幾個月前才主動帶兵投誠的官軍小頭領。
農民軍真正的精銳和老兵一直都跟隨在張獻忠身邊或駐守在像黃州府城這樣的大城要城。
今天,宿松縣的農民軍將領是在聽說眼前這一處相對偏僻的土堆前突然聚起了過千的官軍而特意趕過來的,連帶著城內不多的守軍也很多聚集了過來以防有變。
但這位農民軍將領在城上看了半天,除了發現官軍兵馬越聚越多外,并沒有發現官軍做好了攻城的準備。
因為城下遠處的官兵好像根本沒帶多少梯子,更沒發現有其它攻城器械。
但他也因此更加不安。
他直覺問題應該出在土堆上。
農民軍將領的直覺沒有錯,在他盯著土堆看時,土堆旁的趙進和史明也在盯著他看。
看著對面城墻上的旗幟和人影晃動越來越多,趙進跟史明對了一下眼,然后繃著臉說:“我看差不多可以點火了。”
“嗯。趙參將你決定就是。”史明不茍言笑的點了點頭。
于是,趙進的親兵趙亮立即跑到被土堆遮擋的地道洞口去傳令。
攻下黃梅縣后不久,趙進和史明就再次向左夢庚請命進攻宿松縣。
與左良玉的其他部將不同,趙進和史明知道自己的根基太淺,要想保持住地位或者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有所仰仗。
而這只能是軍功。
作為現代人,像左良玉的部將們那樣不長腦子的在政府控制區內完全肆無忌憚的去燒殺搶掠來壯大自己他們做不出來。
他們既有道德底線,也有忌憚。
趙進和史明都明白聲譽的重要性,也明白在大明政府未倒臺前就徹底站到文官系統的對立面并不明智,他們還不想把其他的路都堵死。
這也導致他們實力和財富在擴充速度比不上左良玉的其他部將,包括那些不斷新增的部將。
而這不可避免的削弱了他們本就不強和不穩的地位。哪怕是趙進和史明與左夢庚的關系已經處的很好,基本沒有受到李平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趙明和史明也想有完全屬于自己的地盤,這是知道毛爺爺那句“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現代人特有的執念。
這方面,李平已經給了他們很好的榜樣。
雖然也很擔憂李平的方式太過于行險,但同樣也不妨礙他們進行借鑒。
而左良玉的部將們此時又基本都搶的不亦樂乎和輕松自在,對冒著可能失敗的風險去攻擊悍匪張獻忠完全沒有一點興趣,事實上他們自襄陽之后就已經完全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