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豈不是正落了這些臣子們的套!
而且法不責眾,他也不能治所有大臣的罪!
目前,他更急需的是擺脫當下的尷尬。
于是他的頭腦開始瘋狂旋轉!
終于,在眼睛通紅的看了看下面瑟瑟發抖的那個錦衣衛首領后,崇禎咬牙切齒的決定先去拜祭太廟,然后再回來接受百官朝拜。
這樣不僅可以化解暫時的尷尬,也可以晾一晾那些給他搞事情的大臣們。
可惜,禍總是不單行。
在有司準備車駕時,居然又發生了由于駕車和儀仗所需馬匹超過百余而一時間無法湊齊的離奇事情。
崇禎終于再也無法控制情緒了。
拜祭太廟雖然時間提前了一點,但那只是一點點,是按時辰算的,而不是按天來計算的。
而且拜祭太廟早有計劃,并且年年如此。
這有司是如何準備的?
這是嚴重的失職!
崇禎忍不住面色猙獰的厲聲斥責起管事太監。
如果今天不是大過年,擔心不吉利,他一定會爆粗口,甚至可能會殺人。
直到有人提議可以先將長安門外下馬碑附近供百官們騎乘的馬匹趕進宮來臨時湊數才暫時止住了崇禎的暴怒。
紫禁城內不許騎馬,百官們進宮又必須只能走長安左右兩門,因此他們騎乘來的馬匹就只能暫時放在那兩門的下馬碑附近。
那里一定有馬。
崇禎覺得這個主意很好。
你們不來上朝,那我就趕走你們的馬,明著告訴你們老子先忙別的去了,不接受你們的綁架。
而且也可以不用自掉身價的去提醒百官們該上朝了!
可就在一切準備妥當、準備出發之際。
司禮監太監又小心翼翼的啟奏,認為外面的馬匹沒有經過訓練,今天這種天氣下很容易發生意外和混亂。不說萬一出事傷到人,就是發生混亂對拜祭太廟這種需要隆重的儀式也是不妥的。
而如果不小心傷到了皇帝,那更是不能接受的。
崇禎仔細一想,確實有道理。
于是他在著重聲名了拜祭太廟茲事體大和個人安危微不足道之后勉為其難的接受了建議,然后郁悶的又回到大殿內心神不寧的等候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出現的群臣。
他的心很忐忑,也想了很多。
準備拜祭太廟已經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在這么久的時間內還是沒有大臣們前來,崇禎的心已經徹底亂了,也非常無助。
好在又過了一段時間,姍姍來遲的大臣們終于開始陸續出現。
崇禎也漸漸松了一口氣。
文武官員從長安左右兩門分別進入,因為需要按照文武分班站立,所以百官們需要經過中門以調節自己的站位。
但是由于崇禎已經早早的來到了大殿之上,在皇帝的注視之下,百官們只好紛紛低著頭,在隊列之中繞來繞去。
再加上大臣們來的斷斷續續,遲晚不一,整個過程不但又花費了很長時間,也看起來非常不莊重,甚至有些滑稽。
不過好在沒再出別的亂子。
就這樣,這個正統大明王朝歷史上的最后一次新年朝會,皇帝干等大臣們數個小時,最終儀式草草完事。
當然,以崇禎性子,他當時并沒能忍住斥責大臣們為何遲遲不來?
不過所有大臣都異口同聲說,因為風暴沒有聽到鐘聲。
崇禎陰沉著臉沒有說話,他當然還是不相信這套之前錦衣衛首領已經說過的解釋。
估計任何別的人也都很難相信!
因為皇宮內的一切都是特別設計的,也早就驗證好了。自然不可能沒考慮過天氣異常的影響。別說大風,就是發生雷雨,提前在長安左右兩門外等候的大臣也不可能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