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昏暗的天色中,章曠帶著隨從走進了成都城。
剛一進城,首先吸引他注意力的是道路正中間的那條黃線。
這條黃線在章曠出城前開始了全城范圍內施工。
有的地方是把路中間的石塊切割后取走然后代之以黃色瓦片,有的地方則是用黃色的漆直接刷出來的,目的是要將車輛分成左右行駛,而不允許按從前的習慣大多在中間行駛。
同時,也提醒無論人和車都要養成靠右通行的習慣。
對于這條黃線的作用,章曠大概能理解到這也許會減少兩個對向而來坐車或者坐轎的貴人彼此誰也不想相讓產生的矛盾。
史書上有關名人們這樣的記述可不少!
但章曠還是不太明白其必要性。
就像這條黃線在后來時空的本名“瓊·瑪卡若線”開始不被理解一樣。
瓊·瑪卡若線,是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女外科醫生瓊·瑪卡若的名字命名的。
由于她在日常工作中看到太多因車禍受傷的患者,加上1917年她自己在公路上駕車行駛時與一輛對行而來的貨車發生了碰撞并受了一點輕傷,瓊·瑪卡諾于是決定為減少車禍做點什么。
在思考過程中,她注意到駕駛員總喜歡靠公路的中間行駛,正是這個偏好讓汽車相撞的可能大大增加。于是一個念頭閃現在她腦海里:可以在公路中間畫一條醒目的線,讓不同方向行駛的車輛各行駛在線的一側。
但當她把自己的想法提供給有關部門時,卻遭到了冷漠和拒絕,沒人覺得汽車在公路上跑還用畫什么線。
瓊·瑪卡諾不停地向有關部門呼吁,經過七年堅持不懈的努力,1924年內布拉斯加州的公路管理委員會終于同意在一條99號的高速公路上做試驗,試驗的結果是該州的所有公路都畫上了“瓊·瑪卡若線“,并以此為榮。
不過在通行方向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右側通行,但也有很多國家是左側通行。
這個原則起源要遠遠早于汽車的誕生。
有一種說法是以前很多英國人有佩劍的習慣,而且因為“右撇子”比較多,所以把劍都佩在左側,以方便拔劍。這樣靠左側通行,佩劍就不會碰到迎面的人。
另一種說法則是,在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時,人們上下馬都是在左邊的,所以經常會在馬的左邊放一些石頭什么的方便上馬。這樣一來,靠左行駛的時候上馬就可以直接走了,很方便,也很安全。
由于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這些國家和地區就基本都是左側通行,比如香港。
而右側通行則源于法國,源于馬車大量使用的需要。多匹馬共同拉的車上,車夫通常坐在左面。右側通行可以讓車夫看到整個路面,減小盲區,和今天的汽車一個道理。
李平當然要選擇右側通行。
而且他這個時候搞黃線顯然也不是為了減少車禍,更多的本意還是為了通過醒目的提醒方式來促使人們更快的養成靠右通行習慣,以提升通行效率。
章曠當然不可能被告之后世靠一側通行的歷史,他對李平無數這樣的稀奇古怪做法十分不解,也想不明白李平哪里來的這么多與慣常完全迥異甚至有的根本就是離經叛道的想法。
離開幾天了,章曠決定先不急著回府邸休息,而是先在城中轉一轉,看看這幾天李平又搞出了什么新的幺蛾子。
成都城的城門雖然會在天黑后關閉,但城中卻并不實行宵禁,甚至整個夜晚都繼續允許人們自由活,這也是李平的另類之一。
據說等再過一段時間,李平還打算把關閉城門的措施也取消。
雖說中國歷朝歷代大多是搞宵禁的,但也有不搞宵禁的,比如晚唐的一些時候和兩宋的大多數時候。
但那是特定的歷史時期,而且也不可能是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