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過是面子情。
吳氏對蘇青媖像對個外人,蘇青媖對她除了應該盡的本份之外,自然也沒有多的。
自古婆媳關系就難處,更何況還不是親的。
上河村呂家老宅的人,吳氏沒有半分記掛之意,連著她生的那幾個崽,也是等閑不會回村里。而博承爺爺和呂家人如果沒什么特別的事也不會上鎮上來。
蘇青媖雇了一輛馬車和蘇父去了上河村。
呂博承外祖家在下河村,兩個村子相鄰。當年呂博承的娘也是因著近便看上了呂生財,蹉跎了一生。
蘇青媖想著要去下河村,不能不去上河村一趟。且她自嫁過來,還沒去過上河村,想著呂博承一直擔心他死了,他娘沒人給燒紙,心里就發酸。
時人講究香火傳承,她來了,自然也不能免俗。
上河村下河村離楓亭鎮有些遠,地方有些偏,出一趟門并不容易。也是太窮了,當初呂生財才不想困在村子里,跑出去當了貨郎。
蘇父陪著她,在馬車里翻看她準備的東西,教她怎么與長輩相處。
父女二人一個說一個聽,終于晃悠到了上河村。
蘇青媖第一次來,問了村人才找到呂家老宅。
蘇父一邊往村里走一邊打量,覺得這里比他們橋頭村窮多了。老人孩子身上都沒有一件好衣裳。這邊可能更靠近鄰鎮,大多是石頭地,地里更貧瘠些。
呂家對于蘇青媖的到來很是驚訝。老呂頭和呂奶奶聽到小孫孫去叫他們,還不相信。確認后,卷著褲腿就小跑著回了家。
“博承家的,你這,咋來了?”
“咋還跟親家一起來的?出啥事了?你公爹呢?”
老呂頭自兩個孫子被征走后,就記掛著,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這一看跟親家公過來的……
這是咋地啦?要把博承家的接回娘家?
老呂頭心里有些不安。五指握拳緊緊攥了攥。呂奶奶不明所以,只顧拉著孫媳,招呼著親家。
蘇父朝老呂頭笑了笑,道:“孩子她爺,沒別的事,我就是陪青媖過來看看你們。親家公忙著生意呢,也沒空。我呢剛好閑著,就陪她過來看看你們了。不歡迎啊?”
老呂頭吊著的心忽地放了下來。
笑得直搓手:“咋不歡迎,咋不歡迎!盼著呢。你能陪著孫媳來看我們,我們高興呢。”
隨即就招呼呂博承的大伯母小叔母帶著孫女孫媳去殺雞,去摘菜準備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