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幾天工,陳立東可累夠嗆。用他媽的話說,米袋子空的快了。每天晚上到家,真是啥也不想,就想吃飽躺著。
不過,有件事他可沒閑著。啥事?辦照??!系統(tǒng)每天中午前都叮他一下:請宿主創(chuàng)辦企業(yè),盡快開啟各項功能。最牽掛你,的人是誰?華夏移動?不,是系統(tǒng)!
企業(yè)怎么辦?得做到三有吧:有企業(yè)名稱,有生產(chǎn)場地(營業(yè)場所),有負責人員。這些弄得正式,就得進行工商登記。
辦照需要三大件:身份證、房本、一寸照片。但是,陳立東沒法跟父母說清楚他要辦廠子的事,那就沒法名正言順的拿到這些東西。怎么辦?
一個字,偷!為了系統(tǒng),豁出去了,當回家賊。
真巧,今早起有雨,工地開不了工,雨休。
等到下午1點多,雨停了。陳媽去喂豬,陳爸在堂屋做笤帚,妹妹?跑沒影了。哈哈,機會來了。
陳立東果斷進了東屋,拉開抽屜。新房房本,在呢;爸媽身份證也在,一代證,今年辦的;照片,只有媽的,爸的沒有。好吧,逮住誰是誰,該著老媽當老板。
這就是日防夜防,家賊難防。陳立東把三大件放進自己的人造革包里(就是收電費那種,陳立東實習時候買的),“爸,我去下鎮(zhèn)里,看看戶口遷移手續(xù)辦到哪了”。
“去吧,方便的話,從鎮(zhèn)里給你二伯打個電話?!?
“嗯嗯”。不廢話,趕緊走,包藏臟貨,是非之地,不能久留。
據(jù)說,華夏第一個辦個體營業(yè)執(zhí)照的叫張樺妹,華東文州人,領證時間是1980年12月11號,后世譽為華夏個體戶第一人。后世這女老板的故事上了電視,本人受到華夏總經(jīng)理的接見。
呵呵,這一世,咱一證到手,也將飛黃騰達,上電視、拍電影,那都不是事兒,今天辦的這張證,也將成為時代的見證啊。陳立東就這么胡思亂想著,一刻鐘后,到了鎮(zhèn)商管所。
巧了,鎮(zhèn)商管所所長孫建生在呢。
這個時候的商管所,組建起來沒兩年,個人,正式編制的就孫所自己。
全鎮(zhèn)企業(yè)不多,個體戶也還少,所里主要業(yè)務是管集貿(mào)市場,收攤位費,人手不夠的話,就從治安所、國土所喊人,當時的基層工作都這樣,誰事多就從別的部門召集人,也算聯(lián)合行動。
孫家集鎮(zhèn)一共三處集市,每處占地20畝、30畝,基本就是硬化一下場地,周邊建個廁所,最大的鎮(zhèn)中心那處設施全一些,有了水泥地面,遮陽涼棚,每處集市每5天開一次集,三個集市營業(yè)時間錯開,流動攤販趕場去擺攤賣東西,這就叫趕圈集。
這個時候物資已經(jīng)比較豐富了,服裝鞋帽、日用百貨、土產(chǎn)電料、糧油蔬菜都有的賣。大些的集市有賣雞鴨、豬羊的,也有牲口販子賣牛馬驢的。近兩年甚至有小型拖拉機、脫粒機等農(nóng)用機械被擺到集市售賣,不見得當場出手,更大的意義是展示展銷,想購買這種大件機械的,可以在集市上與賣家達成意向或交付定金,賣家接單去廠家提貨,或送到買家手里,或者在下次集市上完成交易。
孫所幾人每個月有多一半的時間去集市開票收錢,每個攤位五毛一塊的。
上一世,陳立東從教兩年就轉崗到了鎮(zhèn)機關,跟孫所相當熟。
但是這時還不認識,見面趕緊自我介紹:“孫所,打擾了。我是南陳莊的陳立東,縣局張局讓來找您辦執(zhí)照,添麻煩啦?!?
孫建生前些天接到張局電話了,自然明白怎么辦,“證件帶了沒?給我看看。”
一會兒遞過來一張申請登記表,“把信息資料填一下”。
陳立東把表填完了,遞給過去。孫建生就從抽屜里取出一張空白執(zhí)照,抽出鋼筆,照著陳立東的申請登記表往上寫字。
“企業(yè)名稱,機械修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