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遇到了絆腳石
利民機械修理廠的投產,搶走了濱海縣幾家造紙廠設備制造和修理業務。這些業務大部分在縣里的機加工和修理單位,比如縣機械廠和孫集鎮的修造廠。
這部分業務流失,導致孫集鎮修造廠直接沒事干了,縣機械廠的收入也減少了一半。
鎮修造廠規模不大,就那么幾臺六十年代從毛熊買來的車床設備,養了不到10個人,一直是不死不活的狀態。
而縣機械廠就大一些,廠址就在縣政府大院的附近,占地50多畝,員工一百多號人。這幾年造紙廠和其它鄉鎮企業的興起,縣機械廠業務出現了增長的勢頭,正想大干快上,廠長還承諾給工人建一棟家屬樓呢,沒成想造紙廠的業務一下子少了百來萬。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被搶了業務,誰都不會善罷甘休。都是國營企業,出了事就得找爹娘。鎮里、縣里知道了這些情況,也有點撓頭。上級政策是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可親兒子也得照顧,兒子家揭不開鍋了,爹媽不還得養著。
這也導致孫旭友沒接到新的業務,陳樹志的項目審批手續陷入了停滯。
解決這些問題也不難,一個是利民機械修理廠去外邊開拓市場,到外縣、到藍市、薊市拉訂單。另一方面,就是協調好與鎮里和縣里的關系,讓這兩家企業也都有口粥喝,和氣生財、聯手發展。
處理這個問題,利民廠的其他人都犯憷。陳樹志大概也琢磨透明白,肯定有人在搗亂,但是他這個村干部跟老百姓打交道還行,跟上邊交涉,天然的肩膀不一般齊。孫旭友知道怎么拉客戶、怎么談合同,跟衙門里的干部打交道也不行。陳立春表示,生產上好多事,廠里的事我管,外邊的管不來。
陳立東只好自己接了下來。他想了想,先易后難,先找鎮里。
上一世陳立東在鎮機關工作好幾年,鎮衙門各個門口都熟,他直接到了鄉鎮企業辦公室。鄉企辦主任姓蔣,叫蔣國才,今年三十五六歲,陳立東記得他過幾年就要進縣鄉企局任副職。
陳立東做了一番介紹,然后提出了項目審批的事情,“蔣主任,不知道我們機加工項目啥時候能審批下來?”
蔣國才公事公辦的說:“你們項目的立項申請和各種資料都已經報到縣里,在縣里走程序。估計還要過一段時間?!?
陳立東說,“蔣主任,能不能幫我們催催上邊,我這里著急啊”。
蔣國才還是打太極,“項目審批都有程序的,催也沒有用啊?!?
陳立東心想,這老蔣年輕時代就這么穩,看來得來點硬話逼一逼:“蔣主任,這項目是我極力爭取,才能落到我們鎮的。您也可能聽說過我們家的情況,我們爺三個哪有能力投這么多錢。不瞞你說,項目背后的投資人來自北鋼,燕京科大也有技術支持。如果我們鎮容不下這個項目,我準備到豐藍縣去建,那邊的政策比我們好,辦事效率也高。”
蔣國才一聽,有點上火了,這項目黃了,說出去肯定不好聽,但審批手續被卡住可不是自己在搗亂,這個鍋打死不能背,連忙說:“陳總,你也先別急,項目各種資料已經齊了,鎮里是審核把關蓋過章的,我對這個項目是非常看好、也非常支持。不過老弟,我說句實話,你這項目未批先建,而且已經生產,就有了點不好的反應,鎮修造廠已經停工,我聽說縣機械廠也向鄉企局領導反應你們搶了他們的業務,所以領導們簽字就比較慎重。”
果然有人搗亂,那就加點砝碼:“蔣主任,你說的情況我也聽說了一些,我們是搶了鎮修造廠和縣機械廠的業務,不過這都是人民內部矛盾,啥事應該商量著來,不能背后打黑槍、下絆子。對鎮里的修造廠,我倒是有個想法,說出來您聽聽?”
蔣國才聽出來,這小陳是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