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人有個年俗叫“破五”。
四奶奶訪古說:老一輩們破五,不能做新飯、不能動針線、不能掃院子、不能打碎東西、婦女們不能串門......
初五這天,蒙蒙亮的時候,孫集鎮各家鞭炮就接連不斷爆響起來。
東華名苑的雙層玻璃也隔絕不了外面的喧鬧,孫婕蒙上只好蒙上兩層被子......
七八點鐘的時候,鞭炮聲才稀落下來,小康新村那邊的人們開始打掃院子,迎祥納福。
十點多的時候,家家戶戶廚房里叮啷咣啷響起來,中午的時候必須包一頓餃子。
這天過了,年度內新婚的媳婦們才允許回娘家,拜賀長輩。
陳立春的丈母娘被接過來照顧閨女和新添的外甥。
陳立東沒按老鄉俗,初三就陪孫婕回過娘家,這幾天拜年、吃酒一會兒沒得閑。
陳立東的大舅哥孫學豐大年三十才回來,高上鎮那邊的兩千來畝地可是把他累夠嗆,不過收獲不小。
據說,去掉投入的機械設備、水利建設的攤銷,一畝地還能凈收入二百來塊,總計收入幾十萬。
而孫學豐之所以忙活到年三十,是在幫草制品廠收購稻草。
濱海縣這邊,六一前插秧,國慶前后收割。稻草在脫粒后,要垛在在田里晾干,春節前后才能起運。
而今年的稻草,有七成被孫集鎮草制品廠收購,其余三成,還有一部分被農戶們自留,落到幾家造紙廠的就顯得寥寥無幾。
于是,造紙廠的廠長們在年前一起拜訪了東華。
陳立東非常熱情地接待了大伙,然后提出了他的建議:
稻草制漿污染太嚴重,這幾年河溝里的魚蝦蟹都消失了,老百姓患癌癥的也在逐年增多。為了咱們子孫考慮,你們就克服克服,建議你們改用木漿吧。
木漿就是用木材為原料制成的紙漿。
海參崴的制漿廠已經投產,正好供給濱海這些紙廠。
這所制漿廠利用遠東充足的木材資源,并且廣泛收集遠東各地木器廠的木材廢棄物、鋸末和木片,采用機械制漿工藝,將木材直接用機械的辦法打磨成纖維,不添加化學制劑。
這種制漿方式,工藝簡單,收得率高,沒有污染。
由于木材中的木素和其他非纖維素未被除去,所以紙漿呈現褐色,做書寫紙有點困難,但是生產包裝紙和紙板是沒問題的。
成品紙漿不是漿液,就是粗糙的紙。
這些紙漿或成卷或裁成片,運到濱海后,供應給各家造紙廠,再配上美廢一起打碎,添加適當的原料后就能做出各種型號、各種規格的紙張、紙板了。
海參崴的制漿廠由張曉華經營,但股份有百分之八十屬于陳立東,土地、車間、機械設備都是陳立東投資建成的。
開了兩天會,眾人認真討論一番后,商定了一個合適的價格,濱海各家造紙廠開始逐步淘汰稻草紙漿,改用進口木漿。
木漿由海參崴制漿廠生產,由東華遠洋負責運輸,東華商貿辦理進口手續,運過來后存放到南陳村機械廠騰空的倉庫,再分銷到各家紙廠。
價格上細算賬,竟然不比稻草制漿貴多少。
已經有人在考慮,既然有便宜木漿,是不是該擴大產能了。
還有個情況需要交待一下,那就是BOSS級人物,安老爺子。
燕京家宴后,老爺子就跑到了孫集鎮,住到了溫曉宇家。
接著,由羅浩陪著考察了東華的幾家工廠,然后就悶著頭寫東西。
羅浩跟陳立東說:“老爺子開始寫奏折了,今后東華有個風吹草動,上邊很快就能知道。”
陳立東說:“那你得盯著點,讓老爺子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