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楚市金山鐵廠,是滇省排第二的煉鐵廠,它的歷史要從四十年前算起。
在前往金山的中巴車上,張鵬給考察團講述著金山鐵廠的歷史。
建國初期,金山一帶發現了鐵礦,老輩人萌發了建鐵廠的念頭。
經過勘察選址,最終確定將鐵廠選址在城南黃土坡腳的土主廟上。
當時窮困落后,條件艱苦,創業者身著羊皮褂,腳穿稻草鞋,用一根扁擔一對筐,一把砍刀一柄錘,自己伐木、開石、做瓦、燒炭,在荒原上用一年多的時間建起了煉鐵廠。
最初的煉鐵廠只有一座20立方米的小高爐,工人不到200人,投產后動動停停,年產鐵只有300噸。
1958年,在全國大煉鋼鐵的浪潮中,金山鐵廠開始擴建,計劃新建小高爐11座。
幾年后,新建的小高爐有的只投產了幾十天,有的還沒投產就已經報廢,1962年金山鐵廠被上級停產。
1969年,省里決定恢復金山鐵廠,開始對原來的小煉鐵廠進行技術改造,修修補補,一直到1981年才實現盈利。
由于金山鐵廠生產的生鐵含有天然的磷、銅、鈦等有益合金元素,使其具有特殊耐磨性、耐腐蝕性和抗沖擊韌性,是生產耐磨鑄件的特種生鐵,不用人工添加合金元素,而用高爐直接冶煉,這在國內外都是沒有的,這也是鐵廠一直固步自封沒有發展起煉鋼的一個因素。
十幾年后,金山鐵廠已經發展到職工3000人,主要設備有高爐2座480立方米,年生產能力28萬噸生鐵的能力。
金山在威楚市的東部,相距80多公里。
中巴車在一個多小時后駛入金山縣城,沿著中心主路向東開了幾分鐘后,右拐向南,沒多遠就到了金山鐵廠。
金山鐵廠已經停產5個月的時間,企業已經破產,忙碌的是工作組。
工作組組長由縣府一把手張昌明擔任,今天他和縣里有關的頭頭腦腦全部等在廠子里,迎接考察團一行。
一番寒暄后,眾人先到一間會議室里聽取了鐵廠有關情況匯報。
張昌明的匯報比張鵬半路上的介紹要詳細多了,重點說了這兩年的經營情況,倒閉原因也沒有隱瞞。
鐵廠倒閉的大體歸結于三個方面:一是設備老化,管理落后;二是受到三角債和市場低迷的沖擊;三是在建的煉鋼軋材工程中途停工,占用資金4000多萬。
目前,鐵廠的資產已經全部抵押給銀行,沒法進行融資,省市已經累計投入了1.5億元也沒把它救起來。
職工的工資在去年8月開始停發,停產前已經欠了三個月,拖欠的各種保險費用也有620多萬。
聽完匯報后,張兵說:“我們是奔著收購這家廠子來的,我想看一看它的設施設備,有形的資產我都要看,請安排一個熟悉情況的人帶著臺賬跟我走一遍。”
這屬于正常流程,張兵作為東華集團的總工程師,是這宗資產交易的主導人。
于是,接下來就要把這家工廠走個遍,主廠外的也要檢查,賬實相符之后才會討價還價。
金山鐵廠還是有點貨的,主廠區占地超過4000畝,除了兩座高爐之外,還有配套的兩臺3000k余熱煤氣發電機組,年發電能力達3600萬度以上;兩臺15立米的燒結機,兩臺1800ka礦熱電爐、年產硅鐵2500噸。
此外,還有年產5萬噸水泥車間一座、年產150萬塊渣磚生產線一條、年產1萬噸耐磨鑄鐵車間一座,以及匹配的原料加工、機修、鑄造、運輸設備。
還有呢,礦場兩處:分別是益昌鐵礦山、豹泉熔劑礦山。
益昌鐵礦距離主廠區有一百多公里,溶劑礦山也有15公里,將安排在之后的幾天去看一看。
張兵對采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