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領(lǐng)導(dǎo)介紹完陳立東的身份后,這位王廠長握住陳立東的手,拍了拍肩膀說:“小伙子不錯,聽說過你的名字,敢用身體堵決口的英雄,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不多見啦。”
陳立東側(cè)了側(cè)身,想躲開對方的魔爪,王玉順卻又拉住他的胳膊:“都說你是財神爺,這下終于到西邊了。
走走走,進里邊。
小陳啊,你這次可不能白來。
我們廠子困難啊,我們員工苦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就能翻身了......”
陳立東的胳膊感受著壓力,心率有些加快。
王玉順說話聲音很大,可能是因為胖的原因,嗓子雖然沙啞,但是帶著堂音,震得耳朵嗡嗡的。
走進辦公樓后,王玉順先帶著陳立東參觀廠子的光榮墻。
陳立東在一張發(fā)了黃的黑白老照片前駐足,照片上有20幾人,標記著“魯省琴島第十九中學歡送參加西青農(nóng)業(yè)建設(shè)兵團同學留念”,時間是1965年10月5日。
照片下用白紙打印著說明:左一王玉順。
那是一個帶著軍帽、身著軍裝、面目清秀、個子矮小的少年。
陳立東問:“這是你?”
王玉順哈哈一笑:“不像吧,我當年也很帥。”
陳立東疑惑地說:“西青也有建設(shè)兵團?”
“有,除了退伍軍人,就是魯省的知青。整個魯省八個市來了7000多人,我們琴島最多,有5000多。
我是最早過來的那一批,我們的口號是:上山下鄉(xiāng),支援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唉,照片上20多號,留在這里的沒幾個了。”
陳立東八卦起來:“都想辦法回去了?”
“是啊。”
“為啥你沒走?”
“我是干部,哪能說走就走。”
“后悔了嗎?”
“后悔說不上。跟你說,他們回琴島的幾年前來看過我,一起慶祝兵團成立30周年,看著眼前的變化,都后悔離開這里,有人還說死了以后要埋過來,跟老呂我倆作伴。”
“老呂,你愛人?也是知青?”
“哈哈!你可真逗,我說的老呂就是他,我們尊敬的呂大人。”
陳立東這才明白過來,王玉順說的是呂繼民,市里的副市長,今天陪同東華考察團的負責人。
呂繼民是個瘦高個,帶著鍍金框的變色眼鏡,在王玉順跟前顯得更加文靜,十分缺乏存在感。
陳立東連忙說:“哎呀,竟然是兩位前輩,失敬失敬。當年來的時候,這里啥也沒有吧?”
“鹽湖這里?鹽湖是國家缺鉀肥,十幾年前派我過來開發(fā)的。
我們65年來的時候,噶爾穆那里有居民、有兵站,還有勞改農(nóng)場。
我們知青占領(lǐng)了一處勞改農(nóng)場,3000多勞改犯被送去了更加艱苦的地方。
我們來了之后先修房子,接著就是備耕生產(chǎn)。
我記得當時給家里寫信說:我到了西青,我要在這里干一輩子。
嘿,果然干了一輩子。
你知道嗎?來那會兒正趕上收菜,我是第一次見到地里長得蘿卜,第一次看到滿豬圈的肥豬。
喂,繼民,那會兒豬圈里養(yǎng)的豬是啥品種來著?外國人的名字。”
呂繼民說:“巴克夏。”
“對對對。巴克夏,黑不溜秋的,個頭大、出肉多,就是膘子厚,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人養(yǎng)了。
走小陳,叔帶你去車間里走走。”
走進車間,陳立東感到,這里的管理比較規(guī)范,地面雖然濕漉漉的,但是沒有積水,工人們狀態(tài)不錯,一絲不茍地干著手里的工作。
他們進入的是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