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動。
試用期三個月,開800元的月工資,野外補助再翻倍,如果定級后基本工資漲到1500,一個月大概能到手2500元,而這只是普通勞力的錢。
那些定尺放線的、開動機械的至少浮動1000元。
在別的工地,哪有這樣的好事?
而且,據說東華建設的員工都是固定合同工,只要收留你,就沒有臨時工那一說。
在東華干下去,積累技術和經驗,還能加級漲工資,這樣的企業干到退休都行。
噶爾穆本土企業都心有惴惴。
這叫啥事?自己原來給工人一個月開500,都夸老板有良心;過年過節發點大棗、香梨,工人們都樂的跟哈巴狗似的。
現在這么一搞,還叫不叫人活了?
噶爾穆這里的婦女姐妹們紛紛議論,這些外地企業怎么就不招女工呢?
結果,國慶過后沒幾天,街道放出消息:噶甘公路兩旁進行固沙施工,施工內容非常簡單,就是把稻草插進沙子里,在沙地上扎設成方格的擋風墻,按面積計算工程款。
望柳莊社區的居民們紛紛擁到社區居委會打聽情況,聽完工程說明就有人問:“稻草固沙?噶爾穆這里去哪找稻草?”
居委會的大姐喊道:“你們都別嚷了,哎呦媽呀,我嗓子都啞了。
我最后再說一遍,聽不明白的找明白人去問。
稻草固沙就是把稻草埋進沙子里。
路線從過了噶爾穆河開始,順著正在修的噶甘公路,一直把稻草埋到甘森湖。
具體要干多少活我可就算不清了。
這個活好干,路兩邊專門有人打尺放線,已經圈定了施工的范圍。
你們過去后,按照600的間距,用鐵鍬把沙子挖開,稻草埋進去多一半就算合格。
一畝地按100塊錢結算,據說倆人搭手一天就能完成1畝地,一人能賺50塊工錢。”
有人問:“我們這兒哪有稻草?”
社區大姐說:“人家早就把稻草運過來了,堆在將軍樓那邊。
稻草已經堆成了山,據說是從海邊運過來的?!?
將軍樓,過去是噶爾穆市第一座二層小樓,就矗立在噶爾穆河的東岸。
這棟二層小樓建于1956年10月,那年國家正在修從西青到唐蕃的公路,噶爾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發生了巨變。
將軍樓的將軍,說的是木勝忠,他被稱為青蕃公路締造者、噶爾穆的奠基人。
40多年前,木將軍帶著運輸隊支援唐蕃,他的隊伍出了20多名干部外,還有上千民工、兩萬多頭駱駝,帶著大量的糧食和軍需物資從湟中那里走過來。
為例避免陷入沼澤,需要確定行程路線。
人們從一張舊地圖里看到了噶爾穆三個字,它的位置就在圖中的一條河邊。
據說當年舊軍閥曾經在這里修過路,應該相對好走一些。
木將軍身先士卒,帶領小分隊探路,走了幾天也沒找到路,也不知道那里是噶爾穆。
于是在一天晚上,大家在河邊安營,木將軍大手一揮:“我們的帳篷扎在哪,哪就是噶爾穆。”
于是當晚他們扎營的6頂帳篷就成為噶爾穆的雛形,從那之后,這里成為唐蕃運輸總隊噶爾穆站,駐站的十幾名工作人員成為第一代噶爾穆人,那條河就被命名為噶爾穆河。
幾年后修建了二層小樓,木勝忠將軍經常在這里辦公。
至于望柳莊也有典故。
1954年5月,木將軍再次回到噶爾穆,這次他帶來了2000多名工兵和民工,目標就是在雪山高原筑路。
他在路過湟中市時,安排人買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