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稱得上華夏民營經濟最為蓬勃的一年,其實帶動鋼鐵、鋁業(yè)發(fā)展的源動力,還要歸功于房地產。
蓋房子要用鋼筋吧,裝修用鋁合金吧,華夏國內房地產的熱浪正在成為拉動內需的第一動力。
自1998年房產政策解凍后,市場回暖就成為必然趨勢,從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qū)開始,房產投資成為新的熱點。
不過到了今年,有心人發(fā)現(xiàn),房子不是用來住的,而是用來炒的!
從年初開始,沿海一些城市新開發(fā)的樓盤里,出現(xiàn)了一群又一群的文州人,他們舉著“文州購房團”的小旗子,像買菜一樣買進房子。
9月下旬,《東方早報》刊發(fā)了一篇報道《文州千億民資全國炒樓30億資金流入滬市》,這篇文章的記者說:
“10萬文州人在全國各地炒樓,動用民間資金約1000億元。文州約有8萬多人在全國購置房產,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樓。”
“保守估計,炒樓群體在7萬人以上,以企業(yè)白領、政府官員家屬及公司負責人為主......文州全民在炒房。”
“按照回報率15%計算,1000億元投資可凈增產出150億元,這比任何一個產業(yè)都賺錢,可謂‘文州第一產業(yè)’。”
“據(jù)稱,炒房團還把全國房產市場分為四級:一級市場是燕京、滬市、鵬城等,房價5500元每平米以上;二級市場為東部沿海地區(qū),如姑蘇、旅大、金陵、榕城,房價4000到5000;三級市場為東西部結合地帶的省會城市或西部經濟發(fā)達城市,如江城、星城、廬州等,房價2500到4000元;四級市場是位置比較特殊的省會周邊城市,如徽州、八桂,房價1000到2500元......”
在文州炒房大軍中,除了握有游資的小商人外,也不乏成名人物,比如本書第一百九十八章提到的吳俊。
2002年年初,吳俊出手億元買進了滬市商業(yè)繁華地段徐家匯一代一幢總面積為8萬平米的爛尾樓,稍事裝修之后在今年轉手,進賬億元。
這段時間,報紙上、網絡上許多人在炮轟“炒房團”,稱他們是房價飄升的“罪魁禍首”。
陳立東知道,對炒房團的撻伐,事實上預示著華夏房地產暴漲時代已經來臨。
羅浩慫恿他,準備讓東華集團涉足房地產,拿地、蓋樓、出售,在地產業(yè)分一杯羹。
包工頭出身的陳立民態(tài)度更加迫切,國慶期間跑回家,面對面地做陳立東的工作:“論規(guī)模、比業(yè)績、拼實力,咱東華建設比哪個地產商差?
咱們如果蓋房子,絕對是良心企業(yè),房子做出來讓老百姓放心,你還有啥擔心的?”
陳立東笑著說:“我早就說過,東華不搞房地產,你就別鼓動我了。”
陳立民揉了揉眉心說:“東啊,你沒算過,蓋房子利潤太高了,按照現(xiàn)在的建材價格,每平米的建安成本才六七百,賣掉后能幾倍賺回來。
咱們東華搞房地產,肯定依法依規(guī),不偷工減料,為啥放著錢不賺?”
“哈哈,我怎么就沒算過呢?”陳立東繼續(xù)笑著說,“我只是擔心房地產行業(yè)的水太深,拿地、審批、驗收,層層闖關,你要不搞潛規(guī)則,你就爭不過人家,要是搞呢,就讓人將把柄抓在手里。”
陳立民不忿地說:“能有啥把柄?”
“大哥啊,你也知道,咱們東華跟政府打交道很少跪著求人。
因為我們在各地投資是辦實業(yè),真金白銀去給地方做貢獻。
而如果搞房地產就是兩回事了。找人審批要送手續(xù)費吧,哪個部門不打點你能蓋到章?”
陳立東將一瓶賦能水遞過去,繼續(xù)說:“拿到地搞建設,你也不能將好處獨占,必須分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