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團隊認識一番后開始互動交流。
所謂交流,似乎是華夏團隊考校國外同事的學識水平。
艾德蒙在了解到本森的專業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您對空間膨脹怎么理解?”
本森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回答說:“宇宙空間膨脹的說法,是1929年由我國天文學家哈勃長期觀測星空提出來的,他認為:
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系彼此之間的分離運動也是膨脹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如果把宇宙比作氣球,我們藍星和各個星體就如氣球上的斑點。
宇宙無時無刻不在膨脹,就好像氣球一樣被吹的鼓脹起來。
星體與其它各個星體之間的距離就不斷拉遠......”
本森不愧是這方面的專家,一開講就洋洋灑灑沒完。
說了大概五分鐘后,艾德蒙打斷了本森的講解,問道:“宇宙膨脹速度是固定的嗎?有人說距離我們越遠的空間越是在加速膨脹,您怎么看?”
陳立東也插嘴說:“我也非常好奇這個問題,您能詳細給我科普一下嗎?”
本森喝了一口水,然后說:“這涉及空間膨脹率的問題,假設空間膨脹率為2,現在有一把長20米的尺子,在零刻度的位觀察者看到10米刻度處退行速度是10米每秒,而20米刻度處的退行速度是20米每秒。
所以結論是什么呢?有人認為宇宙加速膨脹了,而且膨脹速度剛好和距離成簡單的正比,也就是說距離越遠退行速度越快!
這似乎是一個很完美的結論,但得出這個結論其實是錯誤的,事實就是,20米處的點加速膨脹是相對于零刻度處的觀測者而言的。
但其中的膨脹機制是不變的,我的結論是宇宙膨脹率是保持不變的。
而且,我們多年來的太空觀測和宇航飛行實踐也是被證實了的。”
艾德蒙點了點頭,說了聲“謝謝”,然后問:“你們使用的哈勃常數是多少”。
哈勃常數,是宇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數值,也是天文學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它表達的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宇宙膨脹速度的問題也是當前天文界最有爭議的問題。
哈勃在1929年發現星系退行速度與其距離存在著正比的關系,這就是哈勃定律。
就在那一年,哈勃本人計算出了宇宙膨脹速度的第一個數值:h0513km/s/mpc。
這個數值表達的意思就是:一個距離我們一百萬秒差距的天體,它的退行速度是每秒513公里(一秒差距等于光年),或者理解為326萬光年外的星系正以513公里每秒的速度遠離我們。
1931年,哈勃與另一位學者第二次測定這個數值為558,之后修訂為526。
1952年,哈勃常數修訂為260;1958年哈勃常數降低為75,到1976年調整為55。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哈勃常數在60到70之間。
而有些學者堅持認為宇宙膨脹受到暗能量的控制,導致哈勃常數是不確定的。
所謂暗能量就是一種不可見的、能推動宇宙運動的能量。
本森剛才的話,已經表明,他不認為宇宙膨脹受到了暗能量的影響,而是相對確定并保持不變的一個速度。
對艾德蒙的追問,本森猶豫了一下說:“nasa當前對外公布的常數值為75,但我們認為這個數值有10%的誤差。”
艾德蒙繼續追問:“增還是減?”
本森回答說:“通常按照負10%來掌握。”
艾德蒙噢了一聲,“那就是說,你們通常使用的常數值為,對嗎?”
本森點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