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昊等人有暇來西澳,是因為駝城2萬畝沙漠改造項目成功了。
實踐證明,任學強開展的力學治沙技術是可行的。
這幾天,央視農業(yè)頻道正在連續(xù)播放專題片,宣傳這個奇跡。
實際上,這兩萬畝改造后的農田里,大豆長勢并不好,產量只有其它大豆平均畝產的五成不到。
鏡頭下,豆秸被困在雜草中,一副活不起的樣子,正如陶淵明那句詩中寫的一樣“草盛豆苗稀”。
這種情況如果被勤勞的農民看到,肯定會罵幾句“誰家的地,糟蹋了”。
可是鏡頭放遠,觀眾們就能看到,這塊被圍網和紫穗槐圈起來的土地之外,仍舊是一片原始的黃沙。
西北風吹過,一縷縷浮沙還在流動。
視頻接著放出了這塊土地在年初時的景象,人們這才相信,這塊雜草覆沒的大豆田年初曾經是沙漠。
于是,曾經嗤笑東華人胡搞的農業(yè)專家被打臉。
本地一些群眾也訕訕地對著鏡頭說:“剛開始那會兒,我還罵他們扯淡,有錢???沒處花、吃飽了撐噠!沒想不到真讓他們做成啦。”
有的群眾幫著宣傳說:“地里能長草可不容易呢,這是沙打旺、這是檸條、這是沙蒿,這是梭梭,十幾年前就從這里消失了,現在又出來了。”
鏡頭給到任學強,任學強對著鏡頭報告說:“當土壤有了水,在流變狀態(tài)下,它又能修復得完好如初,這個就叫自修復。
土壤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這樣一個生態(tài)力學性質決定的。
我們之所以稱土壤是大地母親,就是植物的根系能在土中生長并擴展,而土壤是有一定的空間調節(jié)作用,有穩(wěn)定的力裹挾著它。
沙子雖然能夠調節(jié),但是它沒有裹力,不像土壤,可以像一個溫柔的擁抱力一樣,保護植物根系。
這些實際上就是我們這個項目的思路原理支撐。”
東華農業(yè)科技公司上了央視、上了頭條。
任學強也成了名人,許多地方要請他傳經送寶,開壇講課,都被拒絕了。
他非常清楚,這種治沙模式除了東華,別人做不到。
僅僅他使用的“保水粘合劑”,每畝就要1600元,算上混合肥料、機械作業(yè)的成本,畝成本接近2000元。
再加上修路、架電、供水、通訊、圍網、以及相關農業(yè)機械的投入,這兩萬畝地,花掉了公司一億多。
細算賬,賠死了。
一億多投進去,只收獲兩千多噸和一片荒草!玩呢?
懂得人算算帳,就會繼續(xù)嘲笑他。
肯定有人說,這樣的做法不可持續(xù)。
其實任學強心里也有些忐忑,治沙成功了,賺錢失敗了。
至于啥時候能回本,真的不好說。
以現在國內大豆價格,就算獲得高產,不賠就是好的。
他搞膠水治沙,是5年前看到了東華將玄武巖纖維用于公路建設,受到啟發(fā)才開始鉆研起來的。
這幾年,他沒有獲得國家和學校的經費支持。
只能靠朋友和客戶幫忙,比如幫客戶做設計,然后費用上打個折,客戶用其它方式主持一下。直到三年前,他才弄到了25畝試驗田,滿打滿算他的實驗才做了三年,花掉的經費不足二十萬。
到了今年,有了東華的支持,一下子就糟蹋掉一個多億。
他回想一下就心虛。
好的是,今年那25畝試驗田中,種植的玉米長勢依舊不錯,土壤狀況甚至在連續(xù)種植作物后,總體呈現向好趨勢。
可萬一發(fā)生變化、失敗了呢?
所以,干脆陪著趙洪濤跑出來躲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