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山說國防與工業結合,這句話聽著簡單,其實事關軍事思想和戰略。
華夏國防現代化的方針是:“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
按照這個方針,華夏早在20年前就要求軍工企業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為經濟建設服務,以四個現代化建設帶動國防現代化。
但實際運作起來問題很多。
比如軍工企業轉型,實行公司制和市場化,接著許多軍工企業被一刀切,斷糧斷奶,逼向市場。
但多數發育不良,甚至景象凄慘。
實際上許多軍工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優勢,特別是那些地處偏遠三線地區的,本來就在交通上處于劣勢,推向市場只能等死。
許多軍工企業長期被國家包養,從干部到員工都缺乏市場意識,并不能憑著一招鮮的技術或產品與民品搞競爭。
能造槍、造炮的軍工企業,不見得能造出優質的鋤頭鐮刀。
比如這些年軍方采購的工兵鏟,全部來自藍市宋道口鎮。宋道口的鐵鍬企業,讓一些軍工企業坐了冷板凳。
今年網上有消息說,宋道口鎮某位制鍬廠老板到軍工企業挖人設計軍用產品,然后將產品出口到了國外,在巴比倫戰場上,山姆大兵都要求采購華夏的產品。
據說宋道鎮十幾家制鍬廠,年產鋼鍬的數量已經突破兩億把,占據華夏市場的80%,年出口超過5000萬把,華夏鋼鍬已經進入山姆、毛熊、楓葉等幾十個國家。
總之,華夏軍工企業改制已經歷時十幾年,個別活得滋潤,多數半死不活,還有許多已經被餓死、被破產、被改制、被出售,員工分流下崗,一批技術骨干轉崗轉行,從事與原崗位無關的工作。
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華夏的無奈。
軍工企業最拿手的當然是生產兵器,但華夏軍工科技本來就落后,在國內裁軍背景下推向市場能如何?
況且,國際軍火市場被山姆、毛熊、西歐老牌國家占據,哪有華夏人的空間?
然而,華夏有著漫長的邊防線、海岸線,與14個國家交界,領土安全與國防挑戰沒有一天輕松過。
特別是近幾年,在看到山姆教訓塞黑、教訓巴比倫的震撼場面后,許多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底。
有些國家緊抱山姆大腿,邀請山姆大兵去本國駐軍,開啟徹底躺平的模式。
有的開始籌集資金,采購軍備,訓練武裝。
華夏這幾年也打算奮起直追,首先就是將航天、航空、兵器、艦船等軍工總公司改組為10個集團公司,開始升級裝備和技術研發。
可畢竟逝去了10年,有些項目被擱置后重新搞起來已經很難。
再加上各種雜音干擾,讓華夏國防工業始終未能振奮起來。
有人公開說:何必加強國防?為啥要搞對抗?我們只要擴大開放就行了!只要那些國際大公司都來華夏經商辦廠,經濟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就沒必要擔心有人砸鍋,打起仗來,把鍋砸了,誰都沒吃沒喝。
還有人算賬說:人家山姆玩的是戰爭經濟,打仗能賺錢;而華夏搞國防,純粹浪費老百姓的錢,與其浪費財力搞國防,不如把這些錢發給老百姓。
作為“過來人”,陳立東非常清楚啥叫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也非常理解趙常山的難處。
于是,在碼頭后身的一座二層小樓里,陳立東這個孫子輩的毛頭小子,跟華夏軍方最大的ss趙常山面對面而坐,倆人聊起了軍事問題。
話匣子打開就沒想著關上。
趙常山時而拍桌子罵娘,時而淚光閃閃,多少年的憤怒、憋屈、無奈一吐而快。
陳立東認真當捧哏的角色,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