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期貨,對國企來說絕對是風險和收益不對等的游戲。
原則上華夏是不允許國有企業參與期貨投機交易的,國家特別對國企參與境外期貨業務作出了層層限制。
政策上規定:如果不是為了套期保值,不允許進行投機交易。
但總有一些國有企業打擦邊球,利用自身的地位和高層關系,在國外設立辦事機構從事期貨業務,而最后的結果,幾乎以失利告終。
比如幾年前的株冶鋅事件,發生在上半年的大豆事件,以及剛剛暴雷的華航油事件。
按說,這些企業負責人應該受到法律嚴懲。
按照國家關于“對違反規定從事境外期貨業務的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華航油的負責人肯定構成了犯罪,應該追究刑事責任。
但據說這位負責人還能自由出入境,之前操作鋅和大豆期貨的國企負責人也沒有受到法律追究。
并且,就在這些國企紛紛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失利的時候,還有些機構不收手、不收斂,正在坐著發財夢。
比如此時的華夏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就有人開始了撈一把的春秋大夢。
某些國企之所以敢于沖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貨交易,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牟取私利。
與華航油的獅城公司一樣,類似國企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其境外賬戶由于缺乏監管,往往公私不分。
說白了就是:賺了錢是自己的,虧了錢是企業的。
這也正是華夏公司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出手“賊狠”的原因,反正虧了錢是國家的,怕什么!
華航油事件揭開蓋子后,陳立東撰寫了一份議案,準備請父親帶到全國大會上去。
代表提議案,一般只一兩千字,說明情況或問題、提出訴求和建議就行。
而陳立東寫的這份議案,洋洋灑灑足有萬言。
其中特別提到請有關部門關注能源、金屬等方面期貨市場,排查有沒有國企從中投機。
陳立東還提出,國家應該擺脫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被動局面,利用國際第一買家的優勢掌握國際市場的主動權。
這份議案管不管用陳立東不管,反正自己的一些想法要一吐為快。
他也知道,奪回話語權的問題,不是一份議案就能做到的。
相反,他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為華夏爭取應有的權益,比如控制稀土出口。
進入2005年后,華夏經濟圈另一件大事就是“稀土停售”。
就在臘月小年這天,東華環保科技公司發布公告稱:
“鑒于鹿城稅務局正在對本公司幾年來納稅情況進行稽查,為避免出現違規情況,本公司決定自即日起停產自查。
停產后,本公司與相關單位的供銷合同將通過庫存履行;未來一段時間本公司將不再簽訂新的供銷合同。”
這則公告引發的震蕩,甚至超過華航油事件。
東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年產各種稀土金屬十幾萬噸,主要銷售給華夏幾大稀土企業。
東華環保生產的稀土金屬量大、價低,占了華夏稀土產量的九成。
華夏每年出口稀土金屬6萬噸,這6萬噸稀土金屬幾乎占了藍星其它各國需求的八成。
它的停產,直接影響全球稀土供應,對相關行業和企業來說,不亞于一枚炸彈。
東華環保停產的名義是正在接受稅務稽查。
停產令是陳立東下達的,因為他認為這次稅務核查不是例行公事。
通常情況,一般性的稅務稽查不會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
但東華環保不一樣,因為截止2004年底,它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