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東華員工在華夏屬于中產階級,準確點是中產階層。
中產階級算是擁有一定技能和技術的無產階級,所謂“中產”并不穩定,他很容易跌落。
受年齡、疾病和行業發展程度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這個階層的人很容易變為“無產”
山姆一位社會學家曾經說:“大量的中產階級,名下有房產、汽車和退休賬戶。
但是他們卻始終在維持中產生活的邊緣掙扎,可能年收入10萬刀,但是在支付房貸、保險和養育子女費用后,將所剩無幾。
這些家庭的主要生計維持者一旦失業,付不出房貸、車貸和各種賬單,即刻淪入‘不穩定無產者’。”
現階段,東華的員工正在成為中產階層,老員工已經是中產階層,這是一個幾百萬人的群體。
放大到整個華夏,未來的中產階層將數以億計。
21世紀以來,華夏進入投資創業的紅利期,但競爭愈發激烈。
在1998年的金融危機后,大量國際資本進入華夏,在資本沖擊之下,創業者的路其實很窄,特別是靠技術起步的企業,往往跪倒在資本面前。
加上官僚、買辦之類的擠兌和打壓,中產階級向上流動的通道其實越來越窄。
失控的醫療和教育費用,不斷上漲的房價,會讓這些人越來越心情焦慮。
十幾年后,藍領工人以及多數白領,都不再說自己是中產者,中產階級陷阱將出現在華夏。
中產階層的不穩定直接導致社會矛盾激增,階層利益難以調和,社會訴求無法同步,網上吵罵紛擾不斷,極端事件頻頻出現。
以中產階層代言人自居的陳立東,自然不希望這樣的矛盾過早地激化。
他在努力尋求一種可行的路徑穩固這個階層,用金錢砸向“兩新”工程算是措施之一,培養中產階層的下一代也是。
華夏的教育體系,最早是模仿蘇熊的,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大量工人。
這樣的方式在建國初期包括改革開放初期和中期,對華夏發展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培養人形機器的做法,在未來將不可持續。
隨著幾年之后,人形機器的后代替代他們走上生產線,內卷就出現了。
十幾年之后,內卷會發展到躺平,最終導致絕嗣,年輕人不想奮斗、甚至不想結婚、生孩子。
延續香火、傳宗接代,是傳統華夏社會最重要的信念,能形成絕嗣的現象,足以說明階層在固化,占人口大多數的階層對未來充滿著無奈。
破解這個問題需要一把鑰匙,陳立東思來想去認為,這把鑰匙就是教育。
為人父母者,為子女計長遠,華夏的內卷,首先在教育。
教育的問題,從本世紀初就已經出現端倪。
從學前開始,家長們就要安排孩子們上各種輔導班,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孩子們就從來沒有輕松過。
然而這樣教出來的孩子,大多是他們父輩的翻版,大學畢業后還要走他們父輩的老路,這會讓他們看不到希望和來路,更容易產生躺平的心態。
而陳立東的想法是,給孩子們換個教育方式,解開頭腦中的傳統的固有的束縛,幫他們去發現和探索新的領域。
總之,賽道多了,就不顯得擠了。
這些想法縈繞在陳立東的頭腦中已經好長時間,但是沒找到實現的路徑,于是便利用世界物理年、愛因斯坦年這個機會,和師生們先預熱一下。
他發表一番演講,敞開心扉交流互動,目的就是給孩子們種下物理學種子。
在他的執念里,重新認識世界,就要學好物理學。
他不知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