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盁o”,欲以觀其妙;?!坝小保杂^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就在唐末陷入執念之中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道德經里面的一段話。
這段話是道德經里面的開篇之語,以前唐末對于這段話并沒有感悟,也沒有理解。
畢竟對于道,每一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唐代李榮說:“道者,虛極之理……以理可名,故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以詢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李榮把“常道“解釋為“常俗之道”,認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
司馬光的詮釋接近第二種觀點。
司馬光說:‘耳世俗之談道者,皆日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之所謂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常人之所謂道,凝滯于物?!?
司馬光跟李榮一樣,都主張道可以言說,都不從本體的意義上診釋“常道”。
這是他們的一致之處,也是他們跟絕大多數《老子》診釋者不同的地方。
但他們二人對“常道”的具體解釋,一個指人間常俗之道,一個指常人所謂的道。
雖然二者的字面意義相差無幾,但實際內涵則大不一樣。
李榮作為一個道士,他所說的“常俗之道”,從其解說來看,顯然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教?!抉R光作為一個正統的儒家學者,他不可能認同道士李榮的觀點。
他對老子之道與常人之道的區分,是從認識水平來說的。他批評平常人所謂的道“凝滯于物”,是說平常人的·認識局限于具體事物,只能認識表現具體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體事物,認識道休之大全。
從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對道的看法是不同的,同樣的道,不同的人生經歷形成的世界觀不同,最后對于道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從這里,唐末感悟到,每一個人的道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自創之道的神奇。
就如兩個人感悟出同樣的道,但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世界觀,他們的道就是不同的,所以,生靈創造出來的道,是不可能永遠完全相同的兩種道的。
而同樣,生命感悟先天之道,不同的生命,感悟出來的道,也是不同的。
此時唐末對道德經里面的這段話有著不一樣的感悟,一瞬間,他陷入了頓悟之中。
“我的道是什么?”
唐末本心再一次自問。
“每一個領主修煉的道,最好的是帝道,王道,皇道,又稱帝皇道,這是每一個領主最好的道,我的道應該也是帝皇道。”
唐末很快有了感悟,他感悟出自己的道,那就是帝皇道。
帝皇道是后天之道,但每一個人的帝皇之道都是不提的,每一個人的帝皇之道,都需要自創。
所以,唐末與其說感悟出帝皇道,還不如說創造出獨屬于他的帝皇之道。
“外圣內王,是為帝皇,我之道也?!?
唐末感悟:“我之道,以我的意志,世界觀為根本,統帥其他的道,融合其他的道,這樣的道,擁有無限成長和擴展的能力,這才是我的道。
我的道不是固定的,不是死板的,是能夠隨著我的心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我的道?!?
隨著唐末感悟出自身的道,一瞬間,唐末的氣息再一次暴漲。
雖然唐末還沒有合道成功,但唐末此時的實力依然增強不少,而且,隨著唐末感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