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官縣城外十里一處空地上,一片簡陋的營地建立在上面。
營地簡陋卻井然有序各項措施齊全,眾人按照分組歇息,組與組之間有穿行的道路隔開界限清晰。
各組內部也分工明確,有人照看物資,有人縫縫補補,有人收集柴禾,有人生火做飯……
時不時的就有排成隊的護衛穿行巡邏,營地四周也有護衛警戒放哨確保大家的安全。
如果懂兵法看到一定會很驚訝,這哪里是難民營,分明就是軍隊扎營休息時的陣法。
這正是文易所帶領的流民隊伍。
看著這一切文易心中充滿了驕傲,這一切都是在他的帶領下完成的,而他也成功帶領流民到達了目的地。
事實上再說他們是流民就有點自欺欺人了,仔細看這些人哪里還有一點流民的樣子。
身上穿的衣物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鶉衣百結補丁摞補丁,而是正兒八經的衣服。
原本瘦骨嶙峋的身上也多了墳起的肌肉塊,眼神里的麻木換成了希望,整個人也都散發出剽悍之氣。
稍加訓練再配上武器這些人馬上就能變成精銳的士卒。
這就是兩個多月的時間加上一千五百里的路程磨煉出來的效果。
這兩個多月的時間發生了太多事情,甚至整個過程也完全出乎了文易自己的意料。
顧源給的糧食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想吃飽就是奢望,但摻雜采集到的野菜也足夠了。
誰知半道有人想搶他們的糧食,甚至連青壯都想搶走當奴隸。
當時他們的糧食已經快要吃完了,文易正在發愁后面怎么辦,見到這種情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反搶一波吧。
于是就稍微使了點計謀,兵不血刃的攻下了對方的塢堡。搶到了大批糧食財富,還解救了許多被奴役的人。
本來他以為這么做會遭到衙門的通緝,都做好了逃亡的準備。
誰知道非但沒被通緝,還受到的表揚,當地主簿親自出面對他們表示了感謝。
了解過后才知道,這家塢堡平時就扮演著劫匪的角色沒少禍害鄉里,也從來都不把衙門放在眼里。
衙門早就想對他們動手了,只是礙于手中的力量不足,又怕引起其他塢堡的誤會才一直忍著。
現在文易出手算是幫了他們大忙。
然后雙方達成了瓜分協議,糧食、布匹、農具、耕牛之類的歸文易所有,金銀珠寶、瓷器絲綢還有固定資產之類的東西歸衙門。
文易方可謂是一波肥,而且還有很多被解救的奴隸主動要求加入他們的行列擴大了隊伍。
這件事情給文易打開了一道大門,原來事情還可以這么操作。
從那之后每到一地他就派人去打聽惡霸土匪什么的,然后聯系當地的衙門幫他們處理。
有些官府拒絕了提議,但也有欣然同意的。
這一路上他們拔除了七個塢堡,剿滅的土匪惡霸至少有十幾家。不但解決了糧食問題,還搶到了各種各樣的物資。
比如足夠給每個人做一套新衣服的粗布,大量的農具,耕牛騾馬……還有正兒八經的兵器。
流民隊伍也從兩千出頭變成了現在的五千五百多人。
通過實戰,他手下也鍛煉出了一支千人的護衛團,不敢說有多精銳,起碼是拉出來能進行作戰的那種。
而且這一路他可沒有閑著,從生活習慣到思想上一點點改造著大家。
比如勤洗手、不能喝生水吃生食,讓他們知道講衛生的好處,并嚴格要求大家遵守。
一開始大家還覺得不習慣,可等他們發現這么做的好處之后,就成了堅定的支持者。
這一點從頭發上就能看得出來,現在他們這個群體里除了女人,大多數男人都是短發,只有薛大元寥寥數人還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