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知道她的想法,士族甚至覺得和平民百姓同為漢人都是對他們的侮辱。
如果可以他們恨不得把普通百姓排除,單獨創建一個由士族組成的族群。
對待漢人的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俚人。
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力量達到歷史的巔峰,但同時他們的狹隘和自大也達到了極致。
被異族滅國驅趕到南方,他們想的不是如何反擊恢復國土重拾漢人的榮光,而是關起門來自高自傲自以為了不起。
祖逖在北方殺出一片空間,他們就在后面拖后腿最終讓英雄憂憤而亡。
冉閔建立冉魏之后也第一時間和東晉取得聯系,希望能夠聯手恢復漢家的江山。
但士族認為他出身低賤不配和高貴的他們為伍,拒絕了請求。
最終冉閔在異族的圍攻下兵敗被殺。而后他們又開始貶低他說他是屠夫,殺胡令更是被唾棄。
謝道韞從小就接受士族教育,雖然沒有那些人那么極端,但也深受影響,對于文易賜給俚人漢姓漢名乃至漢人身份很是不滿。
身為穿越者文易并沒有他們那么狹隘,漢人的榮光是必須要恢復的,但并不是靠一味的盲目自大。
華夏文明和漢人從來都不是以血統論的群體,而是以文化認同為核心,所以才會有出則夷狄入則華夏說法。
接受我們的文明愿意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就是華夏人,反之就不是。
這種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那時黃河流域存在著好幾個不同的文明,華夏先祖只是其中一個。
他們先后征服了所有文明,吸收對方的優點融合對方的血脈壯大自己,最終成為黃河流域唯一的文明。
我們的先祖并沒有因此就停下腳步,他們繼續東征西討。
前世考古學家在襄陽一帶發現了一條五千年多年前的長城,經考證就是南方文明用來抵御華夏文明而修建的。
最終的結果是華夏文明取得全面勝利,長江流域乃至更南方的文明被征服,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著名的三星堆文明,后來也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幾百年前華夏文明的核心群體在這片大地上建立起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大漢帝國。形成了一個族群,漢人。
可以說華夏文明從誕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個東亞地區所有文明的優點成長。
也正是因此,我們的文明才會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才會如此的燦爛輝煌。
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無法比擬的。
西方人為什么這么敵視華夏文明?因為他們的文化底蘊太單薄,直面華夏文明的沖擊只有一個后果,被我們同化。
所以他們才會敵視我們防范我們。
而我們根本就不在乎這一點,甚至主動吸收西方文明的優點,完成又一次的蛻變。
這就是文化底蘊,是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晉朝的士族顯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逐漸變得狹隘,變得盲目自大。
文易不會去學他們,他要做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恢復華夏文明的榮光,重建漢人王朝。
但還是那句話,漢人是華夏文明的主體,我們應該具有包容性。征服所有蠻夷,給他們加入我們的機會,這才是正途。
如此幾百年后天下將不再有蠻夷,而是一個更加強大輝煌的漢人王朝。
更準確的說,應該是一個強大的華夏文明。
前世史書上對俚人的評價就比較高。隋書記載:嶺南俚人,盡力農事,刻木以為符契,言誓則至死不改。
俚人大首領冼夫人是古今敬仰的女中豪杰,她的子孫也為民族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還有寧純等名聲不顯但功績卓著的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