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珪帶著點諂媚的迎接下,薛大元趾高氣揚的踏進了候官縣城。
潘盎親自在郡守府門口迎接。
不過面對潘盎的時候薛大元一改剛才的傲慢,變得謙虛恭敬了許多,這種明顯的差別讓潘盎特別受用。
看來他還是挺尊重我這個郡守的。
后面的交談自然是非常的順利,潘盎對兩份奏報一字不改直接加上了郡守印,也就是承認這份奏報的真實性。
晚上潘盎設宴宴請了薛大元,只是席上他說話滴水不漏只談風月不談任何實質(zhì)性話題。
薛大元雖然不知道他具體在想什么,但也能看得出這是想和自己撇清關(guān)系。
這讓他頗為遺憾,但也談不上失望。只要這份奏報送上去就可以了,潘盎的態(tài)度不重要。
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宴席結(jié)束后高珪偷偷摸摸的找過來。
高珪先是夸贊薛大元如何如何了得,又說兩人即將成為同僚以后要多往來。
薛大元有些摸不透他的想法,就一直東拉西扯看他想做什么。
聊了許久之后高珪似乎不經(jīng)意的把話題轉(zhuǎn)移到了顧家身上,盛贊顧家的功績和強大,表示自己對顧家的欽慕之情。
到了這會兒薛大元如何還能不明白他的意思,就是想通過自己攀上顧家這棵大樹。
這種主動咬鉤的魚他怎么可能拒絕,話里話外不停的暗示只要你做的讓我滿意,我不介意給你一個機會。
高珪自以為成功,心中非常的激動,再說起話來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
他還沒忘記捅了潘盎一刀,說郡守不讓我和你們走的太近,以后咱們只能私下聯(lián)絡之類的。
通過他的描述,薛大元也大致知道了潘盎的想法。
這讓他哭笑不得,居然能聯(lián)想到頂級士族爭權(quán)奪利,這位潘郡守真的太有想法了。
不過這樣也好,他們就能安心發(fā)展了。
第二天潘盎就派人把兩份奏報送往江州刺史府。
此時的江州刺史名叫王琨,算起來和王羲之算是堂兄弟。人確實很有才華,但也擁有這個時代士族子弟的通病,清高。
政務基本都是幕僚和手下的人在做,他只抓總。
比如各地送來的奏報,一般都是幕僚看過之后撿核心內(nèi)容給他說一下,他在看情況做出決定。
今天也是如此,當聽到晉安郡晉安縣的奏報的時候他的眉頭就皺起來了。
晉安郡這窮山惡水之地明明應該是廣州的,為什么要劃給江州,影響自己的政績。
幕僚很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心里不高興了,就三言兩語的把內(nèi)容概括了:
“晉安縣俚人作亂,軍民死傷慘重漢民十不存一,縣尉蔡群戰(zhàn)死,縣令武叔儒向朝廷請求調(diào)兵鎮(zhèn)壓。”
王琨不耐煩的道:“鎮(zhèn)壓鎮(zhèn)壓鎮(zhèn)壓,俚人哪年不作亂,要是每次都讓朝廷出兵鎮(zhèn)壓,朝廷哪還有精力做別的事情。”
幕僚道:“是,那這份奏報我們就打回去讓他們自行處理。”
王琨想了一下?lián)u頭道:“不,晉安縣畢竟是江州地界,如果落入俚人之手也有損朝廷顏面。”
“送到建康去吧,但要加上刺史府的建議,往晉安縣遷徙一部分漢民充實地方人口。”
幕僚心知他怕的不是有損朝廷顏面,而是傳出去影響自己的政績,但面上卻敬佩的道:
“刺史高見,漢民多了俚人就鬧不起來,不用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俚人作亂問題。”
“又可為朝廷分憂解決流民安置問題,此法真乃一舉多得,屬下佩服。”
王琨心中得意,處置另外一份晉安縣的奏報就更隨意了。
不過是嶺南一個羈縻縣的縣丞和縣尉,實在不值得讓他關(guān)注。他都懶得在哪種地方安插自己的人,所以直接就跳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