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刺史王琨轉呈的兩封奏折一路晃晃悠悠的來到建康,只是很不巧趕上耐心耗盡的桓溫再次逼宮要求北伐。
朝廷上下都在為這件事情操心,也就顧不上處理嶺南這種蠻荒之地的小事情,折子被壓了下來。
傾盡朝野的力量終于把桓溫給勸退,又好巧不巧的趕上過年。
這種晦氣又不重要的奏折自然繼續被扔到角落。
年還沒過完,桓溫突然對另一位統兵大帥殷浩發起了彈劾。
最近兩年主要是殷浩在主持北伐大業,只可惜屢戰屢敗朝野對他意見很大。
皇帝對他也有意見,干脆就順水推舟把他貶為庶人。
一時間朝野無不拍手稱快,這個無能的家伙終于被廢了。
然而短視的皇帝和朝臣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殷浩在無能也是唯一能牽制桓溫的統兵大將。
有他在,桓溫做事就會有顧慮。
現在把殷浩廢了,整個東晉朝廷在無人能抗衡他,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
士族都是墻頭草,之前殷浩在的時候他們還敢站出來阻止桓溫北伐?,F在殷浩沒了桓溫一家獨大,他們全都保持了緘默。
皇帝終于意識到自己干了什么蠢事,但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只能捏著鼻子同意了北伐。
桓溫終于開始了他心心念的北伐大業,意圖成就不世之功業。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那些保持沉默的士族不會看著他建功立業,已經做好了拖后腿的準備。
用不了多久,他的北伐軍就會因為糧草斷絕草草收場。
這都是后話暫且不提,二月初桓溫率領大軍出襄陽一路周轉奔向武關。
他不在,朝廷總算的獲得了短暫的平靜,開始正常運轉。
已經上任秘書郎的顧源指示依附家族的官員,把晉安縣的兩封奏折翻了出來。
正如之前文易所想的那樣,朝廷根本就不在意嶺南那里發生的事情。只要沒有公然造反宣布脫離朝廷,隨便怎么樣都行。
出兵平叛?做夢吧,朝廷哪有那個兵力和錢財出兵。
就算有那個兵力也不能隨便對嶺南用兵,很容易引起整個嶺南地區的俚人反叛。
但要說完全不管也不行,思來想去還是決定遷移點流民過去吧。
這時就有人‘不經意’間指出,去年秘書郎顧源往晉安縣送了一批流民。
不出意外,顧源又收獲了一片贊譽,半個能臣的聲譽已經穩穩的戴在了頭上。
就在眾人夸獎顧源的時候,有一波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了,那就是瑯琊王氏。
江州是我們王家和庾家真刀真槍的斗了十年才搶過來的地盤,你顧源不聲不響的往那里塞人給自己賺取名聲算怎么回事兒?
于是他們就開始跳出來說,這么點流民根本就無法解決晉安縣的問題,還是要出兵才行。
明眼人都知道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不想摻和到兩家的紛爭中去,都躲在一旁看熱鬧。
皇帝被吵的一個頭兩個大,在中間調解了半天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
出兵還是算了,再往晉安縣送三千流民。由你們王家主導,功勞算你們頭上。
王家也不是不知道事情的輕重,吆喝著出兵只是給顧家一個警告,現在目的達成也就順著梯子下來了。
朝廷讓送三千流民過去,那怎么行。你顧家送了六千,我就要送七千。
于是他們又私下補充了四千流民,共七千送往晉安縣。
至于這么多人到了晉安縣如何生存能不能活下來,他們并不在乎。宣示江州的所有權,幫家族討回顏面最重要。
……
遠在晉安縣的文易并不知道,天上真的有掉餡餅的好事,自己坐在家里莫名其妙又多了七千人口。
這會兒他正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