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革新涉及的東西非常多,最主要的還是宗教典籍的編撰和重新解讀。
尤其是道教這種教義本就不全,但相關典籍卻非常多的教派來說最是麻煩。
別的不說,僅僅是對典籍進行修正就是一件繁瑣的事情。別說一個月,一兩年能完成就不錯了。
如果道教是完全獨創(chuàng)的宗教還好說,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就可以了。
可是它背后還站著道家,修改典籍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道家的想法。
改的不好道家肯定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有這個約束在,就注定了道教的典籍革新是個漫長的過程。
所以文易不可能幫他修改典籍,最多就是告訴他該怎么做,然后幫他制定一個框架。
后續(xù)他們按照這個框架把各種典籍裝進去就可以了。
他先是花了五天時間,把自己知道的關于宗教的一些知識告訴了杜子恭,后面就是在制定這個框架。
這個框架包括核心宗旨,也就是如何實現(xiàn)精神寄托和終極關系這個目的。
如何更有效的傳教……以前那種自然無為是肯定不行的,你都出世了還怎么傳教?
所以必須要改無為為有為,只有入世才能傳教。
但黃老之學的根本就是無為而治,把這個改了還叫道教嗎?恐怕到時候道家第一個就不愿意了。
最后文易用道德經里的一句話解決了這個問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在符合‘道’的情況下無所不為,這是老子親口說的。
我道教用‘道’來解救眾生,也是守‘道’而行,所以我們要入世要解救蒼生。
他們還借鑒了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時儒道已經有了合流的趨勢,借用儒家的思想也不怕被人噴。
文易還插入了一個概念,眾生平等……雖然是佛家的思想,但確實很優(yōu)秀,拿來用用完全沒問題。
只是他們在這里對‘眾生平等’的出處做了另外的解釋: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既然大家都是芻狗了,自然就是平等的。
除此之外還有齋醮儀式,包括正式祭祀時候的禮儀和步驟,平時在家祈禱的時候如何做。
這里文易和杜子恭產生了一點分歧。
杜子恭堅持跪拜禮,文易堅持只需要鞠躬或者閉目默默祈禱就可以了。
雙方各執(zhí)一詞誰都說服不了誰,最終只能各退一步。
正式的節(jié)慶祭祀時就行繁瑣禮,平時隨便不做任何約束,只需虔誠即可。
還制定了道教徒需要遵守的教規(guī),這里多借用了儒家的忠孝仁義等倫理道德,強調忠孝為先。
還有喪葬制度,提倡簡葬節(jié)葬。
金銀財寶等等都是人間的財富,是用來造福人間的,試圖把它們帶到陰間會折損陰德。
陪葬的財寶越多折損的陰德就越多,很可能會因此變成負的陰德到地府后遭受折磨。
轉世的時候投入貧寒之家,甚至投生成畜生。
用人陪葬更是大忌,必定下十八層地獄,投胎也只能投畜生道。
就在框架快要制定完成的時候,孫泰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帝王怎么辦?
難道他們死后也要和普通百姓一樣,被拘魂、喝孟婆湯、接受判官審判?
文易和杜子恭都愣了一下,然后不得不夸贊他一聲,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也太及時了。
否則等傳教的時候有人用這一點攻擊道教,還真可能出問題。
又到了文易發(fā)揮想象的時候了,思索過后給出了解決的方案。
帝王代天行使權柄氣運加身,萬法不侵鬼神難近,死后靈魂不入地府,而是接受人類先賢的審判。
人類歷代先賢死后因為功德深厚都去了第三十三重天,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