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的時間自然不可能只開挖了十畝鹽田,這十畝只是用來做實驗培養技術工人而已。
曬鹽確實沒有多大技術含量,完全就是傻瓜式操作,唯一麻煩點的可能就是洗鹽了。
但這個流程也可以模式化,先制作一個能裝一噸或者兩噸、三噸水的水池,再制作固定大小的小桶裝鹽。
一池子誰固定可以洗多少鹽,洗夠了就換水,傻瓜式流水線操作。
所以兩三輪下來土人就已經可以熟練的曬鹽洗鹽了。
有了鹽第一要滿足的自然是自己的內需,為了防止技術泄露之前文易沒敢把曬鹽技術拿出來,唐國乃至晉安縣都是缺鹽的。
就連他這個國主都不敢敞開了吃鹽,就更別提下面的百姓了。
現在終于可以解決食鹽問題了。
不過他并沒有搞什么平價鹽,原因很簡單,稅征收的這么低,他要想辦法把百姓手中多余的糧食集中到自己手里。
鹽就是最好的工具。
在國家沒有強大到一定程度之前,他是不會壓低鹽價的。
除了鹽還有糖,他已經讓人在嘉義平原開墾土地種植甘蔗,最多半年后糖也會進入市場,成為他‘搜刮’百姓的工具。
這里說一下,東晉時期的糖不是固體的,而是液體的。
因為制作技術落后,最早人類制作的糖都是粘稠的液體,和蜂蜜差不多,叫糖餳。
東漢年間隨著技術的改進出現了半結晶的糖,就是一半液體一半固體,已經很接近固體糖了。
歷史上沙塘要等到一百年后的南朝齊、梁之時才出現。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文易不需要拿出品質多么高的糖,最簡單的紅糖就已經是超越時代的食品了。
更何況他是知道怎么制作赤砂糖和白砂糖的,尤其是白砂糖簡直就是大殺器。
言歸正傳。
文易沒有在鹽城呆太久,鹽場能正常運轉生產出合格的食鹽,他就返回了夢啟城。
只是他是帶著滿滿一大船的食鹽回來的,當白花花的上品食鹽以粗鹽的價格無限量販賣的消息傳出后,百姓們都瘋了一樣沖過來購買。
最早移民過來的百姓家里都有余糧,所以并不吝嗇買鹽。
去年秋季遷徙過來的百姓第一季莊稼還沒收獲,自然是沒錢買鹽的。
不過吳儀想了個辦法,借鹽。
拿著戶籍就可以過來借鹽,還是無息的那種,只要等夏收把賬還上就可以了。
這就到了考驗官府信譽的時候了,一般情況下百姓不到走投無路是不會借錢的。
因為十有八九會演變成驢打滾,最后滾的自己一無所有乃至變成奴隸。
吳儀這次的借鹽行動,也是對民意的一種試探,所以整個唐國高層的人都在盯著這件事情的發展。
一開始確實沒人敢來借鹽,很多百姓圍著鹽堆打轉就是不敢開口。
衙門的人也暗暗著急,別到時候成笑話了。
還好的是,兩天后終于有人忍不住來借了一斤鹽。衙門的人差點沒把他當上帝伺候起來,好幾個人為他服務。
并且還給這個人出具了一式兩份的借據,大家看到上面清楚的寫著價格、無息、夏收還糧之后,心稍稍放下來了一些。
有人帶頭,更多的人動心過來借鹽,吳儀等人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文易也很開心,民心才是他所有計劃的基礎,有了百姓的支持他對自己的理想就更有信心了。
借鹽的人越來越多,最后除了幾戶頑固人家,幾乎都從衙門借了鹽。
吳儀并沒有特殊照顧那幾戶人家,因為對他們的照顧就是對其他人的不公。
不過也沒有放任不管,而是通過他們的鄰居轉借了一些鹽給他們。
對于吳儀的這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