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和道:“對,這種平板玻璃的長度每增大一分,制作的難度就增加幾倍。十公分以下的要多少有多少,這種大的一年也做不出來幾塊。”
這倒不是瞎話,人類掌握玻璃的制作方法幾千年,但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發明工業化制作平板玻璃的方法。
就是浮法造玻璃。
在此之前,人類只能制作小塊的平板玻璃,就是先把玻璃溶液吹成瓶子,用剪刀剪去兩端再從中間剪開,然后展開。
這種方法只能制作十公分左右的平板玻璃,再大就不行了,因為吹不出那么大的瓶子。
大塊透明平板玻璃的制作方法就非常麻煩了,先用滾軸把玻璃溶液碾壓成平板狀。
這種方法制作的平板玻璃上面布滿了波紋,就和微風吹拂的湖面差不多。
接下來就是用人工把波紋全部打磨掉,就算最熟練的工人也需要至少一百個小時,才能打磨出合格的玻璃。
如果中間一不小心把玻璃弄破了,之前花費的力氣就全白費了。
所以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塊的平板玻璃都還是奢侈品,只有最有錢的大富豪才能享受的起。
直到浮法造玻璃的技術出現,人類才能流水線制作任何規格的平板玻璃,然后平板玻璃變成白菜價普及到普通人也能用。
浮法造平板玻璃的技術非常復雜,就算知道全套的技術,也要擁有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工業體系才能制造的出來。
更何況文易還不知道那種技術,所以他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來制作平板玻璃。
把平板玻璃做成鏡子,他用的是錫箔水銀來完成的銀鏡反應。
人長時間接觸鉛會鉛中毒,水銀蒸發也會造成中毒,文易用了一個比較笨的方法來應對這種情況。
用金、銀或者銅做個框子把玻璃鏡密封起來,用膠把所有的縫隙都堵住,框子里面里還要塞一些硫磺粉。
硫磺能吸收蒸發的水銀形成硫化汞,可以有效杜絕水銀危害。
否則他也不會把這種害人的東西給拿出來,更不敢把鏡子給自家媳婦用。
金如山不關心玻璃的制作方法,也不敢關心,只要知道能批量制作十公分左右的鏡子就可以了。
這種大小的鏡子才是打入貴族市場的利器,那種一米多的大鏡子,更多的是個噱頭。
……
百濟刀先城,李光正坐在家中喝悶酒。
他祖上是漢人,永嘉之亂后晉室南逃,位于遼東的領土就成了異族眼中的肥肉。
李家為了保全自己就投靠了百濟,雖然不光彩但總算保住了一家老小的命。
他祖父靠著主動投降混了個小官,等他祖父去世家族就淪為平民,只能靠著祖上留下的資本轉行當商人。
百濟是扶余人建立的國家,漢人地位并不高。所以他們不敢在本地經商,否則會被本地權貴吞吃的干干凈凈。
海貿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雖然很危險很辛苦,總算是讓全家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等他接手家里的生意,靠著膽識和眼光生意越做越大,原本的兩條破船也變成了五條大商船。
跑一趟國外都能賺大把的錢財,雖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打點關系,但剩下的也足以讓他成為富豪。
他并不滿足當富豪,做官才是真正的出路。他準備動用一切力量,把自己的兒子送進官場。
就在他謀劃這一切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唐國,你到底在哪里啊。”
是的,意外就來自于唐國,他和唐人交易了兩次,商品是糧食。
在這個年代最大的硬通貨就是糧食,百濟也是缺糧的,尤其是最近幾十年他們一直在和高句麗打仗,對糧食的需求更大。
他本以為自己可以靠著這些糧食當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