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本書是基礎數學,這里面包含了從加減乘除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還有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
按照前世的標準來看,就是從幼兒園到初一的課程水平。
在這本書里他引入了許多數學符號,比如阿拉伯數字、加減乘除、用拼音字母充當未知數等。
阿拉伯數字是古印度人發明的,最早出現在公元三世紀。但只有前三個符號,也就是只有1.2.3寫法和現代也不一樣。
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有了4到9,公元八世紀才出現0。
此時他把這十個數字符號拿出來就是獨創。
阿拉伯數字真正強大的地方在于,可以適配到各種復雜的驗算公式里面去。
比如最常見的豎式計算法,用阿拉伯數字才是最方便的。
引進更多的數字符號只是其中的一種變革,最核心的地方還是在于,他通過這部書把中國古代對數學的研究進行了總結,使之更加的系統化。
這部數學書同樣是他接下來的教科書。
第四部是格物,就是生物、化學、物理等理科知識大雜燴,類似于小學的自然課,只是給島上的人啟蒙用的。
更系統的理科教科書暫時他還沒有編寫出來。
實在是時間太短,能完成這些已經是他把所有零碎時間都利用上的成果。
而且他都畢業那么多年了,雖然從事的是冶煉行業和理科沾上點邊,但學校學的東西大部分都已經忘了。
能回想起來的也只有一些比較基礎的東西,以及和工作有關系的技術。
不過他認為問題不大,中國古代從來不缺理科人才,缺的是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始終未能完成理科知識系統化。
他會逐漸提高技術人才的地位,并完成理科系統。
當然了,傳統文化也是要學的,比如道德經、論語、荀子之類的也不能放下。
但啟蒙階段只會節選其中一些較為簡單易懂的篇章進行學習,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之類的。
太復雜的這些孩子也理解不了,死記硬背沒什么意義,還不如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一些實用的東西。
把這四本書拿起來大致翻了一下,就把張勇叫了過來:“送到印書坊,各自印刷一千套。”
比古義先來找過來的是水柳,她的女兒小朵其實也只比小鯉小了兩三個月,這會兒已經半歲。
在家帶了半年的孩子,雖然能幫柴犇出謀劃策,但畢竟不如自己出來做事那么舒服,她在家閑的都快長毛了。
聽說文易要用她建立女校,自然是一萬個愿意。
她還把在閬湖搞掃盲教育時候的那一群姐妹全叫了過來,發誓要把女校搞好。
但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文易要搞的是每個村都有學校,離夢啟城近的村鎮還好說,可以早出晚歸。
離的遠的就沒辦法了,只能住在當地。
男人還好說,隨便找個地方就住下了,女人就麻煩了。
而且好多女人都已經有孩子了,兩口子都走了孩子怎么辦?
最后大家一商量,干脆搞夫妻店。
夫妻倆都去同一個村工作,在那個村子里給他們專門建一所小院居住,白天去教學晚上回來過日子。
等周末雙休想回城里的家了,就派牛車、馬車把他們接回來。
有了專門的女校和女先生,那些頑固的家長們再沒有了借口,只能把自家的孩子送到書院學習。
和男校不同的是,女校會專門抽出時間教女紅、做飯等家務活。
這是有生產力水平決定的,文易也沒有辦法改變。
學校的事情剛處理好,晉安縣醫院抽調來的醫生也到位了,只不過大多數都只能看一些常見的疾病,照方抓藥。
遇到疑難雜癥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