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修宗廟祭祀祖先,同樣也需要一個場所祭祀昊天上帝。
于是文易就親自設計了一個祭壇,名為天壇。
在夏耕結束之后,開始征用民夫修建。
嗯,今年夏收唐國三地共收獲糧食九十一萬斛,薛大元和莫俊兩人終于體會到了什么叫幸福的煩惱。
這么多糧食沒地方放啊。
賣糧就被提上了日程。
恰好金如山和百濟人完成第二次交易歸來,這次他帶回了更多的錢財和貨物,并帶來一個文易很想聽的好消息。
“百濟人果然干起了二道販子,把瓷器和玻璃倒賣給了別的國家。”
“他們的心很黑,賣出的價格至少是我們的一倍,玻璃更是被賣出了數倍的高價,光靠倒倒手他們就凈賺了三倍以上的差額。”
不少人都露出憤怒的表情,顯然很不爽被百濟占便宜的行為。
如果是以前他們早就罵出聲了,但現在卻沒有一個人敢破口大罵。就算有人提反對意見,也要說的有理有據。
這就是上次立規矩的成果。
島上最近發生的事情金如山也早就知道,他更是生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很明白自己該如何做。
始終保持恭敬,一個多余的字都不說,更不敢吊人胃口。
聽到有人說百濟小人,不要在和他們做生意之類的,就解釋道:
“我們正是要借助百濟人之手,讓天下人知道唐國的瓷器和玻璃,無利可圖百濟人不會白白的幫我們揚名。”
“他們賺的越多,就越會努力的把我們的貨物轉賣給各國,我們唐國就會越快的被人所熟知。”
聽到這里文易說道:“金郎中所言甚是,欲取先予,無利可圖百濟人憑什么辛辛苦苦幫我們揚名。”
“前幾日在晉國的密探傳來消息,青花瓷和玻璃已經在會稽郡和建康打出名氣,為許多權貴知曉。”
“相信再有兩三次交易必將名揚天下,到時我們就可以和別的國家直接交易,不用接受百濟的剝削。”
眾人在無意見。
之后文易就問出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糧食交易的事情談的怎么樣了?”
金如山道:“百濟人自己也缺戰馬,一開始并不同意糧食換馬匹的計劃。”
“但我從李光處獲得確切情報,他們國家更加缺糧,已經到了連前線軍糧都缺的地步,聽說他們的國君都開始削減飲食了。”
“所以我堅持用糧食換馬匹,最終他們不得不退步同意了這個計劃,我們約定下次交易放在八月一日進行。”
“因為是第一次交易,為了安全考慮這些交易為一百匹馬。其中馬駒三十匹,母馬五十匹,公馬二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