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燕國水師從來都不是文易的最終目的,對于國內來說這一仗足以讓他樹立起威信。
但對國外來說根本不夠看。
燕國并不擅水戰,打敗他們的五千水兵很難引起大家的重視,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家吐槽一句:唐國人膽子挺大的。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想樹立唐國的威嚴,讓別國另眼相看并忌憚他們,就必須要獲得更大的戰果。
而對于燕國來說,這點損失完全不痛不癢。
他們治下有千萬生民家底太厚實了,五千兵的損失就是掉幾根頭發而已。
比起損失五千兵,丟掉的面子更重要。
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燕國肯定會瘋狂的報復,到時候唐國的商路還是會被掐斷。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燕國孵化水軍的那只雞給宰了或者偷走。
渤海大營的一萬多民夫、工匠等后勤人員就是那只雞,只要他們在用不了幾個月燕國又能打造出一支規模可觀的水師。
把這支雞偷走,就算燕國家底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師。
原因很簡單,南船北馬。
北方懂造船的人本就不多,鮮卑慕容家族又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陸戰很在行,水戰完全是門外漢。
他們所能依靠的基本都是漢人。
中原連年混戰大量漢人南逃,北方本就不發達的造船業接近荒廢,懂造船的人就更少了。
這一萬多名懂造船的人,就是從全國各地搜刮過來的。
把這些人弄走,燕國就很難在組織起這么大規模的造船廠了。
就算慕容儁不死心,國內外的環境也不會允許他投入太多資源打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
雖然燕國氣勢如虹有吞并天下的氣勢,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也是天下皆敵。
晉國、代國、涼國、秦國、百濟,包括北面的游牧民族敕勒都是敵人,隨便哪個國家有一點異動他們都要全力應對。
文易記得很清楚,歷史上再過幾個月桓溫就會北伐,一路打到了洛陽。
晉國時隔四十多年后重新回到洛陽,到時候整個北方都會震動。
就不信在這種情況下慕容儁還有精力打唐國的主意。
關鍵這注定是一場持久的消耗戰,贏了沒有任何好處,輸了損失慘重。
只要他不傻,都不會這么干。
退一萬步說,就算慕容儁瘋了非要討回這個面子,文易也不怕。
把他們孵蛋的雞搶走,等他們重新打造出強大的水師,唐國估計早就起飛了。
所以,從一開始文易真正的目標就是渤海大營,先把五千水師騙出去殲滅,然后趁著對方內部空虛又沒有防備發動夜襲。
原本他還害怕燕國將領是個謹慎的人不敢追擊,誰知道人家比他想的還兇猛,毫不猶豫的就跳進了陷阱。
打敗曹彪之后,他趁著夜色來到渤海大營外,先摸掉敵人在海面上巡邏的快船。
然后兵分兩路,劉猛、馬亦白、李忠等人率領三個營的士兵在遠處悄悄登陸來到岸上,迂回到渤海大營的后面切斷逃跑路線。
剛剛組建不久的五十騎兵也被拉了過來,充當機動力量。
一切準備就緒,戰艦駛入碼頭,弩箭不要命一般的射擊。投石車發射火油罐,火箭點燃……不一會兒渤海大營就陷入火海。
后面的事情就簡單了,把逃跑的船工和潰兵全部攔住驅趕到一起,數了數只有八千人多人。
剩下的那三四千去哪了……看看火海一般的敵營就知道了。
就在文易準備率軍離開的時候,林宏不知道從哪摸了過來:“臣林宏拜見國主,祝賀國主完勝燕國水師,此戰您的威名必將名揚天下。”
文易借著火光打量著林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