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寫好還沒來得及修改,錯別字很多,現在正在修改中
文易笑道:“我當然知道一年內不可能完成這些,因為我是按照五年來制定的這些計劃。”
“會后你們在商量一下哪些是明年能完成的,哪些是無法完成的,哪些比較急需需要明年就開始做的,哪些可以延后兩年再做。”
“有些無法完成的,如果有余力也可以先開個頭,為更后面做準備……”
“我剛才說了,大家都沒經驗,第一次工作計劃就是給大家積累經驗用的,不會強迫你們一定要做好,所以你們沒必要害怕。”
“嗯,也不要壓榨民力,好不容易積累一點信譽和忠誠,別因為一點小利給丟失了。”
聞言,眾臣心中的擔憂盡去,高興的道:“大王英明,臣等受教。”
文易頷首繼續說道:“再說說徭役的事情,這個國家政策絕對不容許改變,但我們可以出錢雇傭百姓來工作。”
“我們發行了大唐通寶,但百姓習慣了以物易物,并不是很習慣用錢,這些錢都堆積在國庫里始終無法流向民間。”
“我們必須要想辦法把錢花出去,從百姓手中收購糧食是個不錯的辦法,但遠遠不夠。”
“花錢雇傭百姓出來做工,既把錢送到了百姓手里,又解決了人力問題,一舉兩得。”
吳儀卻說道:“如果太多青壯被雇傭,恐怕會耽誤了農耕啊。”
文易道:“剛才還夸你了解國事民情呢,怎么開始犯糊涂了。島上多種植水稻,管理相對要容易的多。”
“耕種和收獲是最忙的時候,可以讓青壯回家干活,大活忙完后剩下的零碎活兒老人和婦人就可以忙的過來。”
“且,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收購牛馬,民間牛馬的擁有量很高,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
“青壯留在家里用處也不大,還不如讓他們出來做工賺點現錢補貼家用。”
吳儀羞愧的道:“原來如此,是臣愚鈍了,謝大王教導。”
文易總覺得哪里不對,剛才吳儀提反對意見那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島上的情況了解很深。
怎么會問出雇傭青壯影響農耕這樣膚淺的問題,雇傭又不是強征,自己家里能不能忙的過來難道老百姓自己會不知道?
要是家里忙不過來,完全可以不出去干活,怎么會耽誤種田?
不過當他發現吳儀的目光狀似不經意的看了一下其他人,然后露出一抹輕松,心中頓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剛才他夸吳儀對唐國的情況了解很深,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并讓大家向他學習。
一般人都不會說什么,就怕有人小肚雞腸心中不舒服。
那些人不敢生文易的氣,只能針對吳儀。
現在吳儀故意問了一個膚淺的問題,受到了批評,大家心中的那點不舒服自然也就消失了。
對此文易只能說,一群老狐貍。
官場果然不好混,沒點心眼怎么得罪的人都不知道。
暗自搖了搖頭,他繼續解釋起雇傭民夫干活的細節問題:“可以就近雇傭勞力來做工,家里有需要了就放他們回家幫忙。”
“等到他們家里忙完,可以繼續過來做工……如此一來家里和賺錢兩頭都可以兼顧到。”
這種模式并非文易想出來的,前世他工作的那個地方就經常雇傭本地農民,從事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
家里沒活了就過來賺點外快,家里忙了和工頭說一聲就可以走了,等家里活干完再過來。
而且這些人的工資還不低,每天一百多到三百不等,如果是經常來的學會了一點技術工資更高,一年算下來不比進廠打工賺的少。
缺點就是累,因為這種一般都是體力活。
這種模式非常適合當前東寧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