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啟城出來,文易就去了鄉下。一排排整齊的田壟,十幾公分的稻苗郁郁蔥蔥。
因為是冬天地里沒有多少活兒,鄉間村頭有許多老人孩子在玩耍,還有婦女在防麻線織布,青壯年男人則很少。
文易做了偽裝也不怕被認出,就和村頭曬太陽的幾個老漢聊了起來,前世他就是農民很清楚百姓們喜歡聊些什么。
就問孩子孝不孝順,莊稼好不好,又問咋不見青壯都哪去了?
老人的回答是:“衙門在那邊修路,有把子力氣的都可以報名參加,每天八個大錢,這么好的事情就算是懶漢也坐不住啊。”
“老漢我都想去了,官差愣是說我老了應該在家享福。簡直胡說八道,老漢我單手能提起幾十斤重的大米,哪里老了?!?
說著老漢激動起來,嚷嚷著要去城里找大王告狀。
周圍幾個老漢都大笑起來:
“別吹牛了,過年時候大王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發年禮你跑的比誰都快?!?
“就是,還幾十斤的大米,上次抱你孫子都差點閃了腰。讓你去萬一累出個好歹來,人家官差還活不活了?!?
“哈哈……”
文易聽的也很開心,這就是他奮斗的目標,也許百姓很辛苦,也許日子并不是那么好過。
但能靠自己的雙手活下去,心中有希望。
借著這個話頭,他又從側面打聽了官吏和賦稅問題……得到的答案讓他很欣慰。
一切都非常好,年景好、官差好、大王和王后更好,他們拜神的時候都會祈禱大王和王后健康長壽。
和老人聊了一會兒他才離開,轉頭就見到一個老人提著個筐子手里拎著鐵鍬在大街上轉悠。
看到這熟悉的工具,他腦海里浮現出幾個字:撿糞的。
新時代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曾經街頭的糞便都是搶手的東西,很多人閑的時候就提著筐子出去轉悠,看到糞就鏟起來漚肥。
后來大家都富余了,化肥普及也沒誰去撿糞了。
想起漚肥,文易忍不住一拍腦門,怎么把這事兒給忘了。
中國人很早就知道‘肥’這個概念了,但當時的人不知道該如何提高土地的‘肥’力,只能采用輪耕的方法。
后來發現了草木灰和糞便能肥田,但人的糞便除外,會把莊稼燒死,動物糞便可以稍微放一點。
一直到明朝時期才發明了漚肥的技術,把糞便里的熱量釋放出來,就成了上好的農家肥。
而且漚肥的汁液就是上好的殺蟲劑。
現在是東晉,估計很多人連糞便能肥田的事情都不知道,更別提漚肥技術了。
之前他因為太忙也忽略了這件事情。
也不全怪他,主要水稻是對肥料需求最低的糧食作物沒有之一,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
前世種植水稻只需要使用很少的化肥,有些甚至都不用,上的稍微多一點反而會造成土壤富營養化或者板結,造成水稻減產。
就算不用肥料,水稻的產量也能保持在一個及格線。當然,適量的上一些肥料還是能增產的。
穿越后種的大多也是水稻,對肥料需求不大……種種因素加起來,讓他忽略了漚肥這個技術。
幸好這會兒想起來了,要是就這樣給忘了,恐怕躺在棺材板里都閉不上眼。
“張勇,記下漚肥,等回來了之后提醒我?!?
張勇掏出一根炭筆在記事本上寫下了漚肥兩個字,雖然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大王讓記肯定是有大用處。
跟在文易身邊這么久,他也深悉一個道理,多看少問不說。
文易又去村子里的鋪子看了看,無論是鐵匠鋪還是木匠鋪都很忙。
打聽了一下,生意非常好,自己村子里的的需求他們都無法滿足。就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