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去的鹽場,現在鹽城已經擁有四千畝鹽田,占地規模龐大,一眼望去全是整齊的水田。
倉庫里的鹽堆積如山,就等著和各國交易路線開通之后運出去賣。
但在這繁華的表象下文易發現了一個問題,鹽農多腳疾,不是腳臭是爛腳。
一打聽才知道是長時間浸泡在鹽水里皮膚開裂潰爛。
這個年代還沒有橡膠,自然也就沒有防水的膠鞋。
人們都是赤腳下到鹽田里干活,長時間這么干后果可想而知,可以說每一粒鹽都是鹽農用病痛換來的。
文易在內疚之余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古代實在缺少防水的東西。
最終還是用了最笨拙的辦法,給鞋子上裹鐵皮。
雖然會增加負重也不靈活,但總比赤腳泡在鹵水里好,起碼鹽農對這種鐵皮鞋子非常滿意。
說鐵皮鞋子不行的,先用濃鹽水泡半個月腳在說話。
對于給他們造鐵鞋子的文易,鹽農們發自內心的感激,大王心里是有百姓的。
在鹽場停留了三天,幫大家解決的鞋子問題之后,他再次出發去了甘蔗和大蒜種植園。
大蒜是用來提取大蒜素的,在古代就是神藥,文易已經在計劃著怎么用這東西從各國貴族那里換人口了。
不怕你的嘴巴硬,就怕你不生病。
想買嗎?這玩意兒是神藥,只能用人口交換。
加工大蒜素還催生出一個產業,釀酒——提取大蒜素要酒精。
文易不喜歡酒,也不提倡喝酒,但他尊重別人合法喝酒的權力。
所以他也賣酒,唐國的酒生意幾乎是壟斷的。
為什么用‘幾乎’這個詞呢,因為他并沒有立法禁止百姓釀酒賣酒,唐國誰都能賣酒。
但因為釀造技術不過關,這個年代的酒都是濁酒,口感和度數都不咋地。
他用新技術釀造出來的白酒質量上完全碾壓,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百姓自然會選擇官方賣的白酒。
只是,考慮到酗酒問題,他賣的都是幾度到十幾度的低度白酒。
至于高度白酒,等將來商業路線成熟會想辦法往北方販賣,相信草原部落會很喜歡這種東西。
反正他不缺釀酒的糧食。
釀酒最好的作物是高粱,而高粱酒有酸味要用堿中合。
之前為了燒玻璃他已經搞出了純堿,這會兒剛好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來釀酒。
未來他還準備賣堿面,古代用酵母發面蒸饅頭,蒸出來的饅頭有酸味兒,用堿面中合才會吃出甜味兒。
普通百姓可能不會在乎這個,稍微有點錢的人估計都想改善一下,堿面的生意值得去做。
堿還能制作另外一種東西,肥皂,在古代這同樣是割韭菜的利器。
只是現在缺油脂,他沒辦法搞肥皂。等將來有機會了就組織專門的艦隊去捕鯨,一頭鯨魚的油就能制作幾十萬塊肥皂。
順便說一下,制作肥皂剩下的副產品中有一樣東西叫甘油。
在醫學上是一種藥物,但它在化學上的應用更廣為人知……硝化甘油……
還有茶葉,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對外貿易神器。
只是茶葉不只唐國有,東晉更多,所以暫時他不準備搞這項貿易,過幾年看情況再說。
再有就是糖。
甘蔗種植園只有幾千畝,生產的紅糖、赤砂糖、白糖都有……之所以沒有擴大甘蔗的種植面積,是因為糖有保質期。
糖放一年就會生螨蟲,螨蟲糞便對人類來說是劇毒,而且高溫也沒有辦法殺死這種毒素。
吃了含有螨蟲糞便的糖,會感染多種致命毒素。一旦爆發二十一世紀的醫術治療起來都比較棘手,就別提古代了。
所以在銷路沒有打開之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