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上文易也只是說了一些制度和管理上的問題,惠民技術只是提了一句就一筆帶過。
不是不重視,而是朝堂本來就是確定大政方針的地方,不適合用來探討技術問題。
告訴大家有這么一會事兒,接下來要重點推廣,你們都重視一點。
細節問題就要等到早朝結束,抽時間把相關人員叫到一起具體商量。
早朝臨結束的時候,文易又對官員認命做出了調整。
比如魏然從樞密院轉入兵部擔任郎中。他屬于樣樣都懂一點,但樣樣都不精。
讓他帶兵打仗問題很大,但去兵部負責后勤工作最合適不過。
如果不是年齡不夠直接就擔任侍郎了,先掛個郎中職務慢慢鍛煉吧,過幾年再慢慢升遷。
古義提拔為禮部侍郎,實際主持禮部事務。
還有一些調整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這次職務調動倒不是為了提防誰分誰的權,而是為了進一步完善制度。
之前很多職務都是空著的,或者一人身兼數職,這種情況肯定不能長久。
隨著發展慢慢提拔更多的官員,最后一個蘿卜一個坑是必然的結果。
至于下面的人怎么想,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了,文易不可能因為他們的感受就不做調整。
早朝結束,文易召見了薛大元、莫俊等人,把蚯蚓養雞、漚肥等技術告訴他們,讓他們全國推廣。
熬硝的事情自然也不會拉下,他給出的理由是硝可以用來當藥材,也可以用來硝制皮革,自己用不完還能當商品賣給北方的草原人。
而且熬硝是個比較簡單的活兒,利用零碎時間,老人、婦女和孩子都能做。
是個給百姓增加收入的機會,能改善百姓的生活。
這個年代的人根本就沒有火藥的概念,再加上這個建議是和蚯蚓養雞、漚肥一起提出來的。
他們并沒有產生懷疑,只以為這個點子也是文易巡查時候總結出來的惠民之策。
還盛贊文易為民著想,是個明君。
處理完政務,文易又宣見了郭吉廷。
兩人在宮中談了許久,沒人知道他們都說了些什么,只知道第二天文易就對御史臺做出了改革。
首先是認命郭吉廷為御史中丞,實際掌管御史臺事務。
眾人都很驚訝,他們知道文易想重用這個人,但也沒想到會直接就讓他執掌御史臺。
不過身為開國君主文易向來是乾綱獨斷,也沒有人敢質疑他的決定。
而且御史臺雖然是名義上的四大機構之一,監察百官,聽起來權力很大。
實際上除了風聞奏事沒有任何實權,郭吉廷在這個位置上并不能妨礙大家。
所以這項認命就這樣通過了。
但很快大家就知道自己太樂觀,因為文易的下一條命令就是增加御史臺的權柄。
賦予御史臺對特殊案件的審理權。
什么叫特殊案件?說白了主要就是針對官員的。
有審理權和沒有審理權的御史臺,完全就是兩個部門。
有了特殊案件審理權,御史臺就從原本只會‘嗡嗡叫’的蚊子,變成了懸在頭頂的利劍。
薛大元、甘憲等人都對此保持了沉默,中低級官員縱使有怨言也不敢沖著文易去,只能把槍口對準郭吉廷。
簡直就是害群之馬攪屎棍,大王這么做肯定是他進的讒言。
而這也正是文易想要見到的。
郭吉廷從一出場就不光彩,現在更是成為大家的眼中釘肉中刺,以后他能仰仗的只有文易。
否則在唐國沒有他的立錐之地,甚至會死無葬身之地。
郭吉廷也很明白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上任第二天就上奏彈劾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