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煙
陳秀知道自己的考核來了,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緒說道:
“對于他的信我自然有過懷疑,不過于我來說繼續留在嶺南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且子子孫孫都只能為罪民。”
“即便唐國不如信中所寫的那般好,至少到了這里我的家人可以作為平民生活下去。”
文易問道:“所以你把家人也一起接了過來?”
陳秀坦然道:“是的。如果大王非明主,我就隨波逐流混個小官當一當,權當改善家人的境況了。”
“且有了安定的環境我也能專心研究學問。但這只是最壞的打算,事實上我有九分把握信上所寫為真。”
文易道:“哦?你就這么信任郭吉廷?”
陳秀搖頭道:“非也,我相信信上所言不是因為信任他,而是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大。”
“以他的能力,不可能想出科舉、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等前所未有之國策,只可能是有人告訴他或者他親眼見過。”
“不論是哪種情況,我都要來拜訪提出這些新法的大賢,因為他解答了困擾我二十年的難題。”
文易好奇的道:“什么難題?”
陳秀道:“黃龍元年漢宣帝曾經向三公詢問了一個問題。”
“方今天下少事,徭役省減,兵革不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其咎安在?”
文易心中一動,這個事情他也聽說過。漢宣帝小時候在民間長大知道百姓疾苦,是個相當勤政愛民的君主。
然而當了二十幾年皇帝,他卻發現百姓越來越窮,盜賊越來越多。
他很疑惑,不都說輕徭薄賦、廢除嚴苛刑罰、任用賢才、不妄動刀兵……就能天下大治嗎?
為什么我照做了,還會出現這種情況?
沒有人能回答他這個問題,十個月后他就帶著這個疑問駕崩了。
沒想到陳秀居然在思考這個問題。
陳秀頓了一下才繼續說道:“我一直以為這句話就是天下動亂的根由所在,如果當時漢宣帝能找到答案,或許大漢就不會亡。”
“無數讀書人也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其后主要出現了改制說和傳國易姓說……”
“改制說認為,古人并未出現過這樣的問題,現在有了就是制度出了問題,應當守經據古恢復古制。”
“他們先從改革官制著手,恢復古代的官名,漢成帝時期把御史大夫改成了大司空,刺史改為州牧……”
“然而換湯不換藥最終沒有取得任何效果,改制說失敗……”
“漢衰帝年間漢朝的問題日益嚴重,鮑宣的七亡七死奏書進一步揭示了問題所在……”
“大司空何武和左將軍師丹就想從限田限奴著手,于是聯合上書漢衰帝:諸名田畜奴婢過品,皆沒入縣官。”
“然此令遭到強烈反對被擱置了,何武更是被迫自殺……實在讓人惋惜。”
“當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之后,傳國易姓說就出現了并大行其道。”
“這個方法主要是公羊派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君王就是帶領大家走出亂世和苦難過上安居樂業日子的那個人。”
“何休的解釋最符合公羊派對皇帝的要求:內其國外其夏,內諸夏外夷狄,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傳國易姓派認為,既然你劉家無法治理好天下,那就換一個有能力的來治理。”
“于是就有了王莽之亂……”
“前人所有的嘗試的失敗了,四百年大漢也因此而亡……”
陳秀侃侃而談,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把前漢對于制度和前路的研究細細道來,文易聽的也是目放異彩。
雖然他是穿越者,但畢竟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他是把歷史當故事看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