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無數的事情,而正史就只有那么幾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記錄下來。
這時候就只能通過地方志、族譜和文人的隨筆雜談來尋找細節。
問題是,正史有機會被大量抄錄刊印,地方志、族譜和隨筆雜談往往是孤本存在,一旦損毀就再也沒有了。
而這些書籍上記錄的各種史料也會跟著一起消失,每一次動亂都會對史料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
就以東漢末年為例,不知道多少書籍被毀滅。西晉建立好不容易把殘余的書籍重新整理出來,永嘉之亂爆發……
這么說吧,墨子就是在南北朝時期毀于戰亂失傳的。
前世翻看史書的時候,每每想到這一點文易就深深地遺憾。穿越到這個時代,建立唐國之后他就開始著手搶救各種書籍。
最開始通過杜子恭之手來做,后來利用貿易從世界各國收購書籍。不論是什么書,只要是書他都要。
古往今來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只重視名人名家的書籍,不知名文人的手稿之類的連擦屁股紙都不如。
晉國士族重視的是先賢經典和名家大儒的文章,其它的書籍不說棄之如敝履也不會多重視。
把這些‘廢紙’抄錄一份換取貴重物品,他們并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燕國、秦國這些異族就更不會重視這些東西了,別說普通文人手稿,就連先賢經典一樣拿來賣。
所以唐國雖然建立的時間短,但弘文館里的藏書超過了十萬冊,可以說冠絕天下。
只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殘篇。
沒辦法,紙這種東西普及還沒有幾年,稍微有點年代的書籍都是寫在竹簡上的。
而竹簡儲存運輸都非常不便,損毀嚴重是很正常的。
現在弘文館主要有兩個工作,一按照文易的想法解讀經典;二搶救性謄抄收集來的這些書籍。
而這些書籍確實幫了文易大忙,比如某年某月某某地發生了瘟疫,但正史并沒有相關記載。
比如某地冬季突然變的特別寒冷,都下雪上凍了。
公元225年,曹操派曹丕去廣陵視察軍隊的訓練情況。結果淮河結冰了,練兵不得不終止。
這是前世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關于淮河結冰的記錄。
但這一世,文易在一本不知道是何人所寫的殘篇竹簡上,看到了漢武帝時期南陽大雪和淮水岸邊結了薄冰的信息。
順著這個思路去找,又查到了許多極端天氣和瘟疫、地震、洪澇等方面的記錄。
這種記錄對當時的文人來說一文不值,可對文易來說都是寶貝。
他把這些記錄全部謄抄整理出來,然后和逼乎上看到的那一幅小冰河期規律圖做對比,基本上都能照應的上。
拿到確鑿的證據之后,他馬上就把唐國的核心人員都叫到了光明殿。
最近文易反常的表現大家都看在眼里,這會兒被叫來開會自然知道有大事,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文易指著墻上掛著的規律圖,說道:“好好看看這幅圖,你們發現了什么?”
眾人剛才就看到了這幅圖,也一直在觀察,但這種圖他們都是第一次見,有些糊涂。
謝道韞說道:“大王您就別考驗大家了,這種圖都是第一次見到,雖然略有想法但都不敢肯定呀。”
文易笑道:“那看來王后你是有想法了,來給大家說說。”
謝道韞白了他一眼,卻并沒有推諉,起身來到圖前說道:“中間這條直線應該是某種標準,和氣溫有關。”
文易點點頭道:“對,這是標準氣溫,當每年的平均溫度達到這條線的時候,雖說達不到風調雨順,但也不至于發生大的天災。”
謝道給了她一個得意的眼神,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