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聽說祖逖的后人來了,確實非常高興。
前世他只知道祖逖郁郁而終,祖約造反被石勒族誅還是穿越后才知道的,當時他的心情非常的復雜憋屈。
堂堂民族英雄祖逖居然落得這個下場,血脈斷絕。
這件事情怪誰?石勒?
雖然石勒是異族但文易卻沒辦法昧著良心把責任推給他,因為換成自己十有八九也會采用和石勒差不多的方法。
祖約這種人就是該殺。
怪祖約?確實有很大的責任,但誰又理解他的悲憤?不到別無選擇,誰又會冒著全族被殺的危險造反?
祖約最大的錯誤就是認不清自己的能力,拖著全族造反。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和祖逖那一脈徹底決裂,就算自己死了也能為祖家留一絲血脈。
以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反是不會被誅三族的,至少提前決裂的祖逖后人不會受到牽連。
士族也不敢背負殺祖逖全家的惡名。
或許從此祖家沒有出仕的機會,起碼能活下來。
活下來就有翻身的機會。
數來數去最大的責任還是晉室和士族,自己無能導致天下破碎萬民淪為奴隸。
不反思自己的錯誤還關起門自高自傲自以為了不起,嫉賢妒能活生生的把一個大英雄氣死。
這種垃圾,只有歷史的垃圾桶才是他們的歸宿,讓他們活著呼吸空氣都是對天下人的不公。
本來文易也以為祖逖絕后了,沒想到還有血脈流傳下來,他是真的感到開心。
如果不是手下人攔著,他都準備親自去迎接了,不過也在第一時間就召見了祖繼宗。
見面之后詢問了他們的經歷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不禁為王安的忠義感到敬佩,為祖逖和祖道重感到慶幸。
談到學識能力方面,祖繼宗很慚愧。
文易反倒是能理解,滅族的時候他爹祖道重才十歲,剛剛開蒙學會識字,家學一點都沒學到。
被救后王安把他藏在寺廟里,怕被人發現也不敢頻繁去探視。延請名師授學什么的更不可能,環境造就他對佛經反而更有研究。
等石勒死了這件事情徹底被人遺忘,才被接出來娶妻生子,但也一直隱姓埋名不敢暴露身份。
到了祖繼宗出生的時候環境又有所好轉,以王安義孫的身份出現,可以學習騎射、讀書識字。
但也好景不長,隨著王安逝世后趙滅亡,他跟著父親祖道重返回晉國,徹底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這些年他能做的就是,把王安傳授給他的東西拿出來反復的琢磨研究。
而王安作為后趙將領,最擅長的就是騎射,教導他的時候也毫無保留。
雖然返回晉國之后在沒機會碰戰馬,但一些兵法的運用是可以通過推演來學習的。
正確的教導加上勤奮加上天賦,他在這方面確實有許多心得,所以勉強說他擅長騎射也不算有問題。
對此文易既能理解,又非常的高興。
唐國最缺的就是擅長騎射的人啊,騎兵操練手冊到現在都沒編出來就是這個原因。
劉猛也屬于趕鴨子上架,現在終于來了個懂行的。
別管他帶兵打仗的能力如何,起碼最基礎的訓練騎兵的方法應該懂,這就足夠了。
文易當即就決定讓他去騎兵團。
祖繼宗卻拒絕了:“唐國和別國多有不同之處,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貿然出仕只會壞事,聽說大王準備讓新來士子去弘文館。”
“我也自請去弘文館,既能了解唐國的情況,又能在那里學習增長學識。”
文易對他的態度更加滿意,道:“好,那就先去弘文館,我特批周末兩天你可以隨意進出騎兵團。”
祖繼宗感激的道:“謝大王。”
這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