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隊、參謀處、后勤管理人員等,共兩千人。”
“一個旅下轄兩個團,算上警衛兵、參謀處以及文職武官、后勤人員等,共計五千人。”
“以后旅將會是我們常備軍最高單位……平時軍隊會以旅的形式駐扎在各地。”
“如果有需要,會從各地抽調不同的旅,臨時組建成師、軍進行作戰。所以師、軍都是臨時機構,不常設。”
這一點文易是借鑒了唐朝的折沖府制度,折沖府人員在四千到六千不等,駐扎各地。
有需要了就抽調不同的折沖府組成大軍,交由臨時認命的大將統領作戰。
這么做的好處是避免將領做大,壞處是會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面。
但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文易只能通過制定統一的訓練標準,盡可能的讓這些旅的戰斗力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
后期自然要加強監管,避免有人亂來。
“一般情況下,旅長為少將,團長為上校中校,營長為少校中校……有潛力的士兵可以提拔為士官士官長,擔任班長副班長……”
“元帥為榮譽銜,非做出重大貢獻不授予……”
可以說這個制度是文易參考了古今中外最常見的軍事制度,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而成的。
別以為‘常見’就不好,恰恰相反,制度這東西很多時候越常見越優秀,不常見的適用性反而不那么高。
而且這套軍制還給未來的火器時代預留了升級窗口,等火器時代來臨,能用更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完成改革升級。
總體來說,這套制度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接下里就是提拔的事情,這么多軍隊一大票人要升官,可要仔細斟酌才行。尤其是高級軍官,更要慎之又慎。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協商,才敲定了最終名單。
十名旅長名單為:馬亦白、李忠、劉猛、岳山、石敢當、張勇、武橫、王安、林興燭、盧壑。
這其中很多都是破格提拔,比如盧壑、林興燭、王安。
其余表現優秀的也都得到了提拔,比如文木、章杰等人都升職為團長,盧壑的兩個同鄉柳茂和楊敦都被提拔為營長。
可以說全軍大多數人都得到了升遷,沒辦法,唐軍這兩年驟然擴充到五萬人,軍官缺口太大,只能破格提拔。
這么做當然會帶來不良影響,戰斗力直線下降。不過還好,唐國孤懸海外沒有外敵入侵,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磨合。
否則文易也不會這么大動作的搞改革、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