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兩天的問答也讓孫泰獲益良多,許多之前想不通的事情都找到了答案。
但真正讓他激動的難以自禁的還是《權與則》,簡直就是對之前世界的顛覆。
得知這部書的存在,他直接閉關半個月進行研讀,出來之后看向文易的目光都充滿了狂熱。
文易見此也非常的高興,能接受《權與則》的思想就好,哪怕只能接受一小部分都是好的。
為了加深孫泰對這部書的理解,他又抽出三天時間親自為他教學。
對于孫泰來說,這部書是對他之前二十幾年的人生的顛覆,讓他生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想法。
要知道當初新道教都沒能讓他產生這樣的感覺。
文易畢竟是一國之主,每天要處理的事情非常多,不可能抽出太多時間教導他,第三天就讓吳隱之和他交流書中的內容。
一開始孫泰見吳隱之這么年輕還多有輕視,交流過后才知道自己以貌取人了。
當即就收起了輕視之心,平等交流起來。
越是交流他就越是驚訝,這位簡直就是不世出的奇才啊,難怪會成為內閣行走。
吳隱之自然也是獲益良多。
要知道孫泰可是杜子恭的徒弟,學問本身就非常深厚,閱歷也非常豐富,可以說在理論、實踐方面都是高手。
吳隱之天賦高,畢竟年輕、閱歷也不足,比起此時的孫泰還是差了許多,雙方交流他的收獲才是最大的。
孫泰知道他的身份,也沒有藏拙,悉心回答了所有問題。對此吳隱之自然也是非常感激。
如此雙方很快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他們不只是討論理論知識,同時還在游歷唐國。
主要是孫泰想親眼看看唐國的情況,深入了解在文易的治國理念下,唐國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樣。
百姓的日子過的能否如設想中的那么好。
他以夢啟程為,向北出發開始了繞島旅行。
一路上看到的一切讓他猶如到了夢里。
遍布全國的道路和水利設施,堅固的橋梁,到處都是的水車。
每一個村子都有一條小號的馳道級別的道路相通,村內街道寬敞明亮,百姓家家戶戶都是磚瓦房。
環境衛生做的也非常好,沒有隨處可見的糞便和生活垃圾。
百姓身上的衣服補丁非常少,且洗的很干凈。干活的時候會換上破衣服,但干完活每個人都會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凈凈。
精氣神和別國的百姓截然不同,笑容更多更燦爛,眼睛里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談吐也比較有禮貌,就算八十老翁都能拽幾句詩詞成語。在這方面越是年輕的人表現的就越好,十五歲以下的完全可以看作是讀書人。
這就是覆蓋全國每一個村子的學政體系的功勞。
村頭有悠閑的老人,孩童多的出奇,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更是成群結隊。
他很敏感的意識到孩童的比例過高了,問道:“這里的孩童為何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