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唐人的百姓沒有決策權,而掌握決策權的部落首領和貴族態度就比較曖昧了。
原本就比較親近唐國,得到了滿意保障的人表現很積極,當即就宣布同意內附。
數量還不少足足有二十六個,這些部落基本都聚集在王城附近,
所以王城這一帶區域很快就變換了顏色,就等著唐國派遣流官過來接管政權了。
大多數部落選擇了觀望,想看看能不能撈到更多的好處。
直接起兵造反的就只有十七個,但大部分都是大型部落,其中就有扶南第一大勢力范氏,
在范氏的主導下,這十七個部落先對自己下手,把百姓給驅趕走,強征青壯參軍,組建了一支八萬余人的大軍。
隨后他們就兵分兩路,一路三萬人來到王城這里牽制唐軍和黎氏,另外一路在扶南境內展開了燒殺劫掠。
一個個村鎮被摧毀,一個個部落被消滅,男人或被殺或被強征參軍,老幼婦孺被攆到山里。
同意內附的部落早就得到消息,提前一步遷徙到了王城附近躲過殺戮,被摧毀的都是中立騎墻的部落。
一開始他們還接受投降,只要主動加入他們就能免受劫掠。
后來這些人殺紅了眼,不管前面是什么人,也不管對方投不投降,先搶了再說。
破壞力又大了好幾倍。
面對這種情況,那些中立部落再也沒有觀望的余地,不愿意被殺害就只能逃跑。
一種是逃往山里,還有一種是逃到王城,大多數人都不自覺的選擇了后者。
還是那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些人已經習慣了穩定的農耕生活,但凡有一點辦法都不愿意再回到深山老林。
而這些逃難的人,也把范氏及其盟友的殘暴行徑傳到了整個扶南,一時間扶南國陷入了惶恐。
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主意,同意內附接受唐國的保護,王城這邊很快就聚滿了逃難的難民,起碼有三四十萬人。
還好扶南國土地肥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糧食,再加上唐國船隊運送來的物資,勉強支撐住了局面。
不過很快中立部落就發現了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加入橋陳如部的聯盟。
趁著這次動亂,橋陳如部迅速組建聯軍,既不表態反對唐軍,也不支持范氏的造反。
他們打出的口號是結寨自保,這確實吸引了很多小部落的加入。
短短時間就吸納了十一二個小部落,組建了一支五六萬人的軍隊,成為扶南國內第三大勢力。
范氏的劫掠軍果然避開了他們,繼續去禍害那些小部落。
他們猶如蝗蟲一般,過處皆化為焦土,扶南國六年的建設成果付之一炬。
至少有二十萬人死在這場動亂,數十萬人流離失所。
直到境內除了王城和橋陳如部之外,再也見不到稍微大一點的村鎮,他們才停了下來。
而此時范氏叛軍隊伍已經膨脹到了十五萬人,隨之膨脹的還有范鎮、范明父子的野心。
“我們有十五萬人,再加上牽制唐軍的那三萬人,就是十八萬。黎氏和他們的鷹犬滿打滿算也才五萬人,唐軍只有七千。”
“十八萬對六萬,優勢在我……所以我決定,向王城進發打敗黎氏趕走唐人。”
這群殺紅眼的部落首領和貴族的信心也同樣空前的強大,高呼道:“打敗黎氏,趕走唐人。”
于是十五萬人繞了個彎向著王城方向進發。
……
王城方向,得到消息的百姓頓時就亂了起來,這可是十五萬大軍啊,怎么阻擋?
就連黎西醒都坐不住了——事實上他早就坐不住了。
唐軍自從到來之后就躲在軍營,對范氏的行為不管不問。眼看著范氏的勢力一天天膨脹,他要是能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