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王病逝鮮卑貴族失去了制約日益腐敗。
他們還模仿晉國的士族,把百姓遷到自己的封地藏匿起來。如此用不了多久國家就無人可用了,也收不上來稅。
慕容暐別看年紀小但并不糊涂,就提拔悅綰讓他負責查處這件事情。
悅綰也很有能力,沒幾個月就從貴族手里搶回二十萬百姓。
這下可好,他成了鮮卑貴族的眼中釘肉中刺,沒多久就暴斃了,死因成謎。
但種種跡象表明,和慕容評脫不了干系。
慕容評都這么干了下面的人就更別提了,鮮卑貴族失去制約迅速腐敗,燕國的家底兒漸漸被掏空。
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慕容評和可足渾氏就幾乎敗光了慕容儁、慕容恪留下的家底,燕國就只剩下個空殼子。
開元3066年,兩年之期已到,早就憋瘋了的桓溫完全無視朝廷的勸阻,決意揮師北伐。
不過在這兩年期間他也沒有閑著,不光在荊州組建大軍積蓄糧草,還讓自己的弟弟桓沖去當江州刺史,在江州組建大軍。
在出兵前又和郗超一起算計了一把徐州刺史郗愔,把郗愔調到會稽郡任職,自己兼領徐兗二州刺史,吞并了徐州軍。
豫州刺史謝奕是他的老部下,且現在很多謝家子弟都在他的部下任職,包括謝玄。
在這種情況下,謝奕別無選擇只能支持他北伐。
可以說,桓溫此次北伐集結了蜀地、荊州、徐州、江州、豫州的兵力,這幾乎就相當于是晉國一半還多的精銳。
勉強算得上是傾國之戰了。
消息傳出后舉世震動,各國迅速作出了反應。
燕國這邊慕容暐和慕容評嚇尿了,連忙逃回舊都龍城,大批鮮卑貴族也跟著逃走。
但也有部分人決定拼死一搏,代表人物就是慕容垂。
都到這時候了慕容評和可足渾氏也沒心情搞內斗了,就把抵擋桓溫的事情全權委托給了他。
慕容垂一邊布置防線,一邊派人去秦國求援。
唇亡齒寒的道理你們也懂吧?而且不讓你們白幫忙,打退了桓溫我們割讓許昌等地給你們。
苻堅和王猛是何等樣人,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決定出兵共抗桓溫。
但已經憋了兩年的桓溫的兇猛程度遠超他們的想象,先是進攻湖陸活捉大將慕容忠,又進逼金鄉。
然而老天爺似乎和桓溫開玩笑,接連干旱導致河道干涸,水軍無法通行。
缺少馬匹的晉軍唯一的優勢就是水軍,河走不了傳怎么辦?難道退兵?
桓溫自然不愿意就這樣退走,天旱是吧?缺水是嗎?我挖河道引黃河水過來。
于是征用民夫在舊河道的基礎上,重新開挖了一條三百里長的新河道。
然而時間就這樣耗過去了,等河道挖通打下金鄉的時候天氣已經轉涼,馬上就要進入秋冬季節,黃河的枯水期就要到來。
黃河水不足,對黃河以及主要支流的影響不大,但對人工開挖的依賴黃河存在的人工河道影響是致命的。
別忘了前面桓溫剛挖了三百里的人工河,這要是沒水他們的水師就要被困在這里進退不得了。
現在他面臨兩個選擇,要么繞過枋頭直擊燕國都城鄴城速戰速決,要么就地堅守河道等待明年豐水期再戰。
原本的歷史上桓溫選擇了第三條路,攻打枋頭,然后就落下個晚節不保的結局。
不過比起原本的歷史上,現在的桓溫面對的局勢要好了很多。
原本歷史上他派豫州刺史袁真進攻石門,試圖打通漕運渠道,可惜失敗了,導致后方的軍糧無法及時運送到戰場。
最終因戰略誤判加上缺糧導致了枋頭之戰的失敗,一世英名毀于一旦。
但這一世謝奕沒有死,且豫州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