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煙
哪種計策較好?眾人展開了討論。
有支持穩妥派的,理由很充分,這是打天下一個失誤人就沒了,越穩妥越好,支持這一派的以文官為主。
也有支持激進派的,理由也很充分,有火槍火炮打誰都是碾壓。一戰把各國的精銳全滅掉,把他們的膽打破,能更快的統一天下。
雙方爭論不休,最終皮球回到了文易的腳下。
“兩個方法都很好,但我認為都太保守了,不夠大膽。”
眾人目瞪口呆,第二個方案還保守不夠大膽?您準備怎么做,同時攻打三個國家?
“你們還是太小瞧火器的威力了,三十萬火器軍,堪稱完美的后勤保障,天下任我馳騁。”
文易拿起一根桿子,在地圖上比劃起來:“陳卿的兩個方法結合起來就是我的計劃,兵分三路。”
“一路五萬人進軍遼東拿下龍城、樂浪郡等地,震懾高句麗、百濟等北方勢力,防止他們趁亂襲擾遼東。”
“一路五萬水師封鎖淮水,長江水情復雜封鎖起來太麻煩,淮水相對要簡單許多。”
“且封鎖淮水的水師還能和陸軍配合,攻打淮北的土地,減少發生意外的可能性。”
“另一路率主力二十萬,從青州、徐州登陸,水陸并進前往枋頭,在此地和三國進行會戰。”
桓溫軍總數在二十萬左右,除去攻打其他地方的偏軍,以及駐守各要道的守軍,枋頭一帶應當有十萬人左右。
燕國這邊的兵力只多不少,也按照十萬計算。秦國過來支援,至少也要帶五萬人。
也就是說枋頭一帶至少集結了二十五萬大軍,如果把周圍各條戰線的軍隊都算上,這一戰三國少說動用了五十萬兵力。
堪稱近年來少有的大戰役了,估摸著也只有多年后的淝水之戰才能比得上。
如果沒有火器,文易的這個戰略就是最愚蠢的,可有了火器情況就不一樣了,是最有效率的打法。
把這些軍隊消滅,各國幾乎很難在短時間內重新組織起大規模的軍隊,唐國可以從容的收拾北方。
晉國也會遭受重創,為下一步平定滅晉奠定基礎。
但正如前面所說,這個計劃太冒險了。
還是那句話,火器雖然很厲害,但畢竟實戰方面還是太少,眾人還是習慣性的有些保守。
還好作為開國君主文易的個人威望足夠高,乾綱獨斷定下了這個計劃。
會議結束,文易正式下旨出兵中原平定天下。這次他要御駕親征,留太子文元監國,甘憲、薛大元、柴犇為輔政大臣。
這里有必要提一句的是,上次文易接種天花的時候也曾讓文元監國,并且提前為他加冠。
至于原因,就不過多贅述了。
要打仗了,這個消息卻并未在民間引起多大的動蕩,從《軍魂》出版大家就都明白這是早晚的事情,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但軍隊就不一樣了,都摩拳擦掌恨不得現在就殺去中原,博取軍功封妻蔭子。
出征的軍隊開始登船前往蓬萊島整訓,征用的民夫也一同前往。
在出發之前文易也對國內進行了調整,周啟被提拔為鴻臚寺卿,也就是外交部長。
唐國的鴻臚寺就是個空架子,他這次不但要重新組建鴻臚寺,還要負責制定各種規章制度。
而他這次制定的框架,將會成為唐國往后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標準,任務非常重。
國子監監正一職由水柳擔任,郗道茂被破格提拔為國子司業。
正式裁撤了呂宋總督府,總督府官吏另外進行了任命。扶南總督府雖然沒有裁撤,但也抽走了大量的官吏。
包括王幼鯤、趙昉、梁賢、吳隱之、王獻之、謝靖等數百人被抽調回京,一部分進行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