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鄭重的回道:“秦漢雖亡,然只要華夏文明仍在,秦皇漢武就的功績就不會被忘記。”
“歷史已經證明,沒有長存不滅的王朝,只有文明才能超越王朝的興替。為文明作出貢獻,文明也必然不會遺忘他們。”
“好。”桓溫興奮的大喝一聲,然后來到大堂中央,跪拜在地道:“陛下,請受臣一拜。”
文易也發自內心的高興,連忙起身把他攙扶起來,道:“桓將軍快快請起,能得你相助乃我之幸也,國之幸也,文明之幸也。”
主從關系既定,帳內的氛圍頓時又輕松了許多。謝奕和郗超心中的石頭都放了下來,唐國的文臣武將自然也很高興。
不論唐國多么的縱橫無敵,對于桓溫這樣的人沒有不佩服的,大才加入是國家強大的象征。
至于爭權奪利的事情,暫時他們還沒有考慮那么多……至少也要等國家統一之后在考慮。
之后文易就讓人拿出了一份報紙給桓溫他們,正是頒布勛爵法那一期的特刊。
桓溫三人也沒有客氣,當場就翻看起來。
……
前幾天看到世界地圖的時候,桓溫就下意識的思考,如果是他該如何治理這么龐大的世界。
本來他沒有答案,地域實在太大了,似乎用什么辦法都不足以治理這么龐大的國土。
直到梁賢說出,文易準備在海外給謝家劃分一個封國的時候,他才陡然明白過來。
分封就是最好的辦法。
尤其是唐國皇帝一直在強調華夏文明,那么站在華夏文明的角度來考慮,分封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這就相當于是,肉要爛在鍋里。
但這一切都只是他的猜測,必須要親自問過才能知道,所以他把這件事情當成第二個問題提了出來。
如果文易真的有這個胸襟,愿意把海外之地分封給諸侯,他就臣服對方。
正如他和郗超說過的那樣,臣服給這樣的君主不丟人。而且他有那個自信,靠能力為桓家掙回一個大大的封國。
當文易承認分封為真,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投降。
此時,看到報紙上完整的勛爵法,他對于分封的事情再無一絲的懷疑。
放下報紙,桓溫開始思考如何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是個有野心的人,很早就厭倦了士族間的爭權奪利,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了不合群。
一次,他雪天打獵,碰到王濛、劉惔等人。劉惔見他一身戎裝,問:“老賊欲持此何作?”
桓溫說:“我若不為此,卿輩那得坐談?”
可謂是特立獨行。
只是后來晉國那一群人的騷操作讓他徹底失望,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
并且他還做好了全盤計劃,先通過北伐積累威望和實力,然后逼迫晉室禪讓。
只是可惜,燕秦也英雄輩,而晉國的君臣也看出了他的打算使勁拖后腿。
在原本的歷史上第三次北伐失敗,他準備走另一條路,奪權。
可惜,關鍵時刻他缺了那么一點勇氣沒敢走最后一步,被謝安用計給拖死了。
但不管怎么說,桓溫既然準備造反,那么他就想過造反成功后該如何治理國家,甚至他腦海里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案。
前幾天看過那幾本書之后,難免會和自己的治國方案做對比。
甚至他還把自己代入唐國,考慮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統一結束戰爭,并且也有了計劃。
但他畢竟是降臣,不能表現的太過于熱切,其中的度要把握好才行。
斟酌之后他才道:“陛下,不知道您下一步準備如何做?我好讓下面的人配合。”
文易倒也沒有隱瞞,說道:“水師南下徹底奪取黃河以北所有土地和晉國劃江而治,然后先平定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