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建議被采納,心中也松了口氣。畢竟才剛剛投降,就否定了唐國的國策,確實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也就是因為文易之前的表現(xiàn)足夠大度,他才會說出這一番話。
文易做事情向來不拖泥帶水,馬上就傳令讓賀方、劉猛、李忠等人火速回營商議此事。
但北方的行動并未停止,繼續(xù)接收燕國的城池。
只不過他們并未立即就推行新政,治天下和打天下不一樣,必須要穩(wěn)著來,過于激進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先接管,等局勢穩(wěn)定了再改革。
除此之外,接管晉軍的工作也有條不紊的展開。桓溫提前把可能反對的將領(lǐng)都控制了起來,讓唐國的接管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
改造的方法并不算新穎,都是老方法。
先是白米飯和肉罐頭開路,降低抵觸心理。還好唐國的物資儲備足夠,要不然光是這幾十萬新降的將士口糧問題都無法解決。
然后憶苦思甜、批評自我批評,宣傳均田地、免除苛捐雜稅等政策。
一套組合拳下來,大多數(shù)人都倒向了唐軍。之所以還有一部分沒有倒戈,是因為沒有親眼見到這些政策實施,心中難免會懷疑。
在這個間隙,文易又接見了王猛。兩人聊了很多治國方面的事情,都覺得收獲很多。
一天后文易贈送給他全套書籍,包括《權(quán)與責(zé)》《華夏文明》《唐律簡章》《唐禮》等書籍,但沒有把世界地圖給他。
然后就放他離開了。當然,五萬大軍被留了下來,只放走了他的親兵營。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是到了統(tǒng)一的時候。我雖未見過秦天王但也聽聞過他的事跡,對他非常的欣賞。”
“王相公回去之后好好勸說于他,我實不愿與他兵鋒相見。”
王猛鄭重的道:“陛下請放心,我一定把所見所聞一五一十的告訴天王。至于天王作何選擇,就非我所能左右了。”
“但天王于我有恩,不論他作何選擇我必誓死追隨,如果……還望陛下勿怪。”
文易嘆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懂。王相公就此別過,期待再見之時能把酒言歡,請。”
王猛深深的鞠躬道:“謝陛下厚恩,告辭。”
看著遠去的王猛,文易心中很是不舍。世界上有很多英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總有那么幾個更加突出。
王猛就是這樣的人。
在這個時代,能和他比肩的只有慕容恪、謝安兩人而已,桓溫都要差了一籌。
只可惜英雄有主啊。
至于苻堅會作何選擇,其實文易已經(jīng)有了猜測,他不會投降的。
或者說他投不投降并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了的。
苻氏宗族力量太過于龐大了,他想投降遇到的阻力會大到難以想象。如果強行投降,秦國馬上就會四分五裂。
之所以還放王猛回去,不過是做最后的嘗試。
大半個世紀的戰(zhàn)亂,中國實在太缺人口了,能多保全一個就多保全一個。
當然,放王猛走的真正原因還是實力上的絕對碾壓,否則打死他也不會放虎歸山。
不過在他離開之后,文易還是命李忠去晉陽接管孫秀和丁昌軍團,做好入關(guān)中的準備。
孫秀和丁昌也是閬湖老人,但能力只能說一般,第三批才提拔為旅長。打打順風(fēng)仗還行,滅國之戰(zhàn)就力有未逮了。
李忠早在會稽郡流民營時期就跟著文易,是心腹中的心腹。
綜合能力只能說還算可以,勝在穩(wěn)重善于調(diào)度,有火器的加持也能獨領(lǐng)一軍作戰(zhàn)。
讓他主持入關(guān)中并無多大問題。
實際上文易更希望讓賀方或者劉猛去,這才是真正統(tǒng)帥級的將領(lǐng)。但現(xiàn)在準備改變計劃攻晉,就不能讓他們兩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