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辦法。
桓溫微微頷首,上前幾步落后一個身位,問道:“陛下還在想剛才的事情?”
文易嘆道:“拆村墻易,拆心墻難啊。”
桓溫思索了一下不得要領,道:“臣愚鈍,還請陛下指點迷津,這堵墻留著確實有好處啊?!?
文易反問道:“你真以為這堵一人高的土墻能攔的住賊人?這堵墻和門鎖是一個道理,防好人不防壞人啊?!?
“大家之所以覺得它有用,不是它真的有用,而是已經習慣了有墻的生活?!?
“人心也是一樣,他們已經習慣了被欺凌奴役,只是稍微對他們好一點就滿足了,殊不知這些東西本就屬于他們?!?
“不把他們的這種心理改變,新政就只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
桓溫沒有說話,不是不想說而是完全不認同文易的話。唐國的那些核心書籍他都看過,也大致知道文易的追求。
然而他卻完全無法理解,憑什么這些地就本屬于百姓?我們過上人上人的生活憑的是本事,那些百姓無能活該受奴役。
大同世界他也知道,甚至也希望能實現大同世界??伤非蟮拇笸澜绮皇沁@個樣子的,而是在確定三六九等的情況下大家各司其職。
文易的思想在他看來用四個字形容最貼切,禮樂崩壞。
他完全無法理解,到底是什么樣的環境能產生這種叛逆的想法。
而這也是大多數投降的讀書人的想法,甚至連許多唐國人都不是很理解。
唐國分為兩種人,第一種是年齡較大吃過苦,被唐國所救改變命運的人。他們對文易最忠心,即便不理解新思想也會照著做。
在他們看來什么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用能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是報恩。
還有一種是在唐國長大的孩子,他們從小就生長在這種環境里,天然認同這種新思想。
雖然他們缺少父輩那種愚忠,但基本都是文易新思想的信徒,是他意志的追隨者。
在這種情況下,唐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制,由新思想形成的體制。
體制自帶同化能力,不論他們理不理解唐國的思想和新政,扔進體制里面就會變成體制想要的樣子。
這也是為什么文易要等到新一代成長起來才出兵的原因。
而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把唐國這套體制復制到整個天下,可就現在來看他還是低估了難度。
連一堵墻都這么難拆,更遑論心中的墻了。
但再難也要做,都走到這一步了不可能半途而廢。
“傳令,從現在開始拆除所有村鎮的圍墻,不得以任何借口保留。”
“給所有百姓發放通行證,憑證可以在本縣境內暢通無阻,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攔?!?
“允許百姓自由買賣自家生產的農產品和手工品……為防止有人流竄作案,全面推行保甲制……”
放開小商品經濟必須有配套的稅收體系,不過唐國那邊已經有了完整的商稅法,還有專門的稅務稽查隊,在這里推行就可以了。
“再傳令給樞密院,服役十年以上職務在排長以下的軍人勒令退伍,轉為地方官吏。”
這下跟在后面的一眾人就不愿意了:“陛下三思,現在正是用兵之時,這些人都是軍中骨干遍布全軍,勒令他們退伍恐會引起軍心大亂?!?
“不若等到拿下秦涼兩國之后再行此事,以我大唐的兵峰之盛,少則半年多則一載必可一統天下……不可急于求成呀?!?
文易也知道自己激動之下作出了沖動之舉,就順勢收回了這條命令道:“那好吧,退伍之事等天下大定之后再說,但前面的事情必須不折不扣的推行?!?
隨著他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