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對冷兵器真正碾壓,是加特林出現之后才形成了。
最典型的戰例還是沙俄,哥薩克騎兵想要效仿前輩,靠速度沖擊敵軍陣營肉搏,被加特林一波送走。
唐國的火器軍之所以能表現的所向披靡,也是有特殊原因的。
一來是各國第一次見到火器,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防備,說白了就是被唬住了。
二來他進入中原的時機選的很巧妙,桓溫北伐,燕晉兩國的主力都聚集在枋頭一帶。
先是突襲遼東,用火炮摧毀了龍城,活捉了燕國的皇帝和王公貴族。
文易率水路聯軍介入枋頭戰場,記住是水陸聯軍。靠著炮艦的先進性,他就首先立于不敗之地了。
然后就是利用桓溫和慕容垂不了解火器的真實威力進行恐嚇。
再加上燕國皇帝和王公貴族被抓,慕容垂先扛不住選擇了投降,然后桓溫也享了。
至于后續晉國為什么表現的如此不堪……失去了桓溫的二十萬精銳,又失去桓豁的荊州軍,他們本來就沒剩下多少兵力了。
更何況他們也同樣不知道火器的真正作用,選擇了據城而守,活活的把自己變成了火炮的靶子。
如果他們真的有勇氣出城野戰,唐國還真不是那么容易就拿下他們的。
這也是為什么打梁益二州文易還要派劉猛這樣的統帥,又給了五萬大軍的原因,實在容不得大意。
不著急攻打秦國也是同樣的道理,苻堅可不是什么貪生怕死的無能之輩,他是真敢帶著軍隊發起決死沖鋒的。
一旦被他得逞了一次,后面就麻煩了。
所以文易才命李忠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駐扎在兩國邊境,進行防守作戰。
等唐國消化了燕晉兩國擁有了絕對的實力,再去打秦國勝率更高。
這個道理放在嶺南也是一樣的,如果俚人真的鐵了心的躲進深山里打游擊,他們還真沒有辦法。
這就是當年文易接納冼蕓的原因,曲線救國啊。
因為冼蕓的關系,他先是順利的用道家思想改造了雷神教,后續又成功把華夏文明等概念植入俚人的思想里。
前幾年更是通過整訓的名義,對六萬多俚人青壯進行了思想改造。
俚人這個群體對唐國來說就是熟透了的瓜,而文易這次就是過來采摘的。
可以說,沒有冼蕓的幫助,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大好局面,給予她相應的補償也是應該的。
另一方面,是文融自身的原因。套用一句用爛的梗,頗類己。是的,文融才是最像他的那個孩子,不論是長相還是性情,所以他難免會多給幾分偏愛。
當然,他不會因為偏愛就隨便給一個這么大的封國,關鍵還是能力。文融綜合素質非常高,至少文易覺得相當優秀。
這次奪取嶺南就是對他的一次考驗,不是看他帶兵打仗的能力,而是看他的用人能力。
只要他能協調好唐軍和俚人的關系就算合格,而他完成的確實不錯。
把他放在澳洲東南角文易也放心。
再說冼蕓,眼見爭奪皇位已經不可能,就退而求其次想要更多的好處。讓我們離開中原也行,但該有的好處一點都不能少。
等文易滿足了各種要求,她心中的結也解開了不少,心中已經開始謀劃怎么派人去那邊考察建立落腳點什么的。
見把她安撫住,文易也松了口氣。
他的后宮和子女里面,就數冼蕓和文融最難安排。現在把他們安置好了,后續兄弟鬩于墻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說話間就到了廣州城,文易設宴款待了冼惠和俚人各部的酋長。
第二天談判開始,文易只說了一個條件:“唐國境內律法一體通行,不容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