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有海運來彌補效率更高。
至于靠堅城防守,更是想都別想。燕秦晉三國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據城而守就是找死。
這種全方位劣勢,他們也不是沒有遇到過,也有辦法應對。
帶著人跑路,往更北方跑,鉆進深山老林里。遼東苦寒不適合種莊稼,沒有辦法大規模移民,中原軍隊早晚要撤走。
等大軍撤走,他們再出來重建勢力。到那個時候攻守易勢,那些中原留下來的移民就會成為他們的補血包。
當年高句麗被漢朝滅國,就是靠這種方法復國的。
但現在唐國似乎連這條路都給切斷了,他們竟然找到了適合在遼東耕種的糧食。
他很想告訴自己,這是吳隱之騙他的,那種耐寒的糧食作物哪是那么容易研究出來的?
如果是個別的國家,他一定會這么認為。
可現在他們面對的是唐國,這個前所未有和之前任何時代都不同的國家。它已經創造了太多的奇跡,再拿出耐寒莊稼也不是不可能。
一旦遼東能種莊稼,對他們這些勢力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事實上吳隱之真不算說謊,文易君臣已經開始為后續的移民做準備了。是的,他們就是這么自大,還沒開戰就已經開始計劃怎么搞建設了。
工部尚書潘越道:“我們在遼東郡找到儲量巨大的鐵礦和煤礦,已經投入開采,今年產量就可達到萬噸的規模。”
誰都知道這兩樣東西的重要性有了,充足的煤鐵就擁有了起飛的翅膀。
文易自然知道他說的是哪里,就是前世的鞍山,那可是鋼都。別管這里的鐵礦石品位如何,至少儲量足夠。
現在唐國要的就是量,然后才有資格講質。
戶部尚書王幼鯤更關注的還是農業,雖然唐國已經有了蒸汽機,可實際上還是農業國家。
“遼河這里必須要修筑大壩來調節水流,如此一來下游幾百里的沼澤就會變成肥沃的平原,可開墾萬頃良田,能養活數十萬百姓。”
“這還不算周圍數千里的黑土地,這里的地用老農的話說就是肥的流油啊。”
“就等耐寒的莊稼種子到來,我們就可以全力移民開發了當,把這里變成糧倉。”
文易頷首道:“就是不知道遠洋探險艦隊到哪了,有沒有找到種子。”
此時,在中美洲的近海海面上,一支略顯殘破的艦隊正在順風而行,向著更南的方向急速行駛。
看船上的旗幟,赫然正是文易心心念念的遠洋探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