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大明還是要臉的
巴達維亞的那條紅溪,原本的名字是洪溪,之所以會被改成紅溪,是因為1740年的那場慘案,僅僅一周的時間,華人城區的洪溪就被遇害者的尸體堵塞,鮮血染紅了河水。
洪溪也因此有了紅溪的稱呼。
當時的荷蘭當局因為擔心大清朝廷會派兵報復,所以主動給大清“上折子”,表示希望這件事不影響兩國關系,并且在事發的第二年,即1741年(錢聾六年)的時候把荷蘭東印度總督AdriaanValckenier撤職。
而韃清朝廷和錢聾老狗在得知紅溪慘案之后,卻僅僅表示“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天朝之棄民,不惜背棄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
然后又反手把這事兒往萬歷身上潑了一波——
“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能以賤民興動兵革!又商賈中棄家游海,壓冬不回,父兄親戚,共所不齒,棄之無所可惜,兵之反以勞師。”
像不像錢聾老狗對紅溪慘案時的語氣?
這就是所謂的《諭呂宋檄》,然而這份檄文的原文居然遺失了!這幾句話還是從萬歷年間進士、副都御史、福建巡撫徐學聚的文中參考而來。
而關于徐學聚,《明史》之中的種種記錄也顯得先后矛盾,先是說徐學聚對華人沒有好感,聽完西班牙的解釋后,在呈遞給朝廷的奏折中,肆意抹黑遇難的華人,妄稱他們全是為非作歹的奸徒,被殺純屬咎由自取。
而后馬上作《報取回呂宋囚商疏》,先緩解皇帝的情緒,說明出征的困難,同時義正詞嚴,警告西班牙人:“我高皇帝統一方夏,表則千古;禮樂威信,世守如一”,用三大征的勝利來顯示國威,威懾西班牙人。
這種前后矛盾的記載,估計也就只有明史當中才能堂而皇之的出現。
事實上,對于萬歷年間的這起事件,比較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反而是馬尼拉大主教貝納維德斯致最高法院的請愿書:
“這一危險可能是最大的,因為強大的中國皇帝用一支龐大的艦隊來威脅我們,說如果我們不答應他兩方面的要求(即放回被禁商民和被劫財物),將會派一千艘艦船來……中國皇帝至少會切斷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對違者處以重罰,那是很有可能的,而這將會是這塊殖民地完全的毀滅。”
馬尼拉最高法院于1606年6月13日開會研究大主教的請愿書,作出如下裁決:“命令財產保管人盡快提出一份他們所保管的財產清單,以便發還;等來自卡斯蒂利亞的(裝載財政津貼)船只到了,支付的拖欠款項應納入王室金庫;至于在艦船上服役的華人,問題正在調查,以便采取適當的措施,在中國商船離開前會作出裁決。”
所以,要說萬歷是因為三大征把國庫打沒錢了,再加上當時大明若干地區發生水災淹死20萬人、地震持續兩個月,已被弄得焦頭爛額而對于這件事兒有心無力,那倒是很有可能,但是要說萬歷跟錢聾老狗一樣說出來“豈能以賤民興動兵革”這種屁話,那就真的只能呵呵了。
包括其后順治十四年,鄭成功致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局進行貿易,同時還準備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麻子元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后,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這時候的西班牙人已經得知了大明涼涼的消息,所以,怕?怕是不可能怕的,不僅不怕,反而又搞了一次屠殺。
麻子哥九年、麻子哥十年,據說“相當不成器”的鄭經曾經兩度準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當然,我大清十二代皇帝全都是明君圣主,大明十六個皇帝全是副職業技能點滿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