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世家大族們來說也算是祖傳技能了。
問題是朱勁松版本的改土歸流是要打劣紳,分田地的,對于大明朝廷來說倒是完成了財富再分配,而對于這些士家大族們來說可就要了命了。
還有收繳當地的書籍——無論是“在官典籍”又或者是“在野簡編”,這些東西都必須收繳,可以封存到大明的皇家圖書館里,但是絕對不能允許當地民間留存。
再加上徹底廢除其原本的文字、語言,全面推行大明的語言和文字……
總之就是一大堆的問題。
當然,其他的問題倒也不算什么問題,就算猴子們反叛不斷也無所謂,畢竟大明的軍事實力就擺在那兒,不怕鎮壓不住這些猴子。
真正讓朱勁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們頭疼的問題在于移民實邊——
朱元璋對于云南的操作就擺在那里,朱勁松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佬們當然會選擇遷移大量的百姓過去,依靠大明本身的人口優勢,形成對當地土著人口基數的碾壓。
問題在于怎么樣才能讓百姓遷移。
跟大清時的湖廣填四川、遷界禁海一樣拿刀逼著百姓遷移?
別扯淡了,這種直接拿著刀子逼迫百姓遷移的事情,大清可以干,甚至連朱重八和朱老四乃至于歷史上的那些皇帝們都能這么干,唯獨朱勁松不能這么干。
這是從朱勁松起兵反清之時就已經注定的結果。
現在的局面就處于一種極其蛋疼的狀態:朱勁松如果需要錢糧或者需要兵力去打仗,大明的百姓都很愿意支持,他們甚至愿意拿出家里最后一粒米當軍糧、送出最后一個兒子上戰場。
但是要讓他們背井離鄉,遷移到緬甸和暹羅、交趾等地,那就很難,任憑地方官府和農會怎么勸說,也沒幾個人愿意響應。
給安家銀子?給種子耕牛和農具?
要是擱在大清時期有這種好事兒,那搶著去的老百姓能打出腦漿子,關鍵是大明的老百姓們不愿意。
太遠。
在火車這種神器普及之前,百里之外的距離就已經可以算的上是出遠門了,千里之外,生死兩不知的情況都屬于很正常。
畢竟這時候還沒有微信,沒有手機,連電話和電報這兩種東西都沒有。
另外,還得考慮到宗族關系。
人離鄉賤這個詞是怎么出現的?
宗族所在的地方,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下來,結識的人和關系盤根錯節,很多事情辦起來都很容易。
而一旦離開了宗族勢力范圍,再想要辦點什么事兒,說一聲求爺爺告奶奶都算是簡單的,除非銀子特別多,拿錢開路。
問題在于,如果銀子特別多,誰還閑的沒事兒干離開自己的宗族勢力范圍?
更何況是跑到交趾和緬甸那些地方。
一旦去了,有生之年再回老家的希望基本上等于零,也就是說,除非是一個宗族有意開枝散葉,否則的話沒有人愿意去。
除非活不下去——問題是大明的百姓在大明活的好好的,又不是離了那點兒安家銀子和種子農具啥的就不能活了。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朱勁松的手里。
可以預見的是,以后再往更遠的地方比如遼東、阿拉斯加那些地方遷移百姓,絕對會更比現在更困難。
朱勁松陰沉著一張臭臉,望著曾誠等一眾大佬們開噴:“咱大明三萬萬人,結果連三萬愿意遷移的都沒有!”
“沒有足夠的百姓遷移過去,那么緬甸和暹羅內附不內附又有什么區別?還有交趾,空有一大片的土地,卻沒人耕種?這像話嗎?”
曾誠等一眾大佬眼觀鼻,鼻觀心,心道這特么怪誰?你看人大清,把刀往老百姓脖子上一架,說遷移多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