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大明最大的隱患
面對曾誠等一眾大佬們詭異的目光,劉懷文也回過味兒來了,只是劉懷文并不打算認慫:“反正右軍都督府要吊民伐罪,招募一些勞工回來不就是捎帶手的事兒?”
“你們自己去想,有了勞工,是不是就能修鐵路?有了鐵路,是不是就能讓百姓遷移過去?百姓遷移過去了,那些商人是不是就跟著過去了?”
對于劉懷文的說辭,曾誠找不出來什么毛病,只是心里總感覺有點兒不太對勁。
還能有這種操作的嗎?
朱勁松卻呵的笑了一聲,直接指出了劉懷文話里的最大漏洞:“話是這么說沒錯,問題是人呢?咱大明現在就只有三萬萬多點兒,你能遷移多少百姓?”
“再說了,你國庫里但凡少放點兒黃金白銀,騰出空地兒來擱上兩斤糧食,那老鼠也不至于活活餓死!”
被朱勁松這么一說,剛剛還振振有辭的劉懷文頓時就啞火了。
是啊,整個大明就只有三萬萬左右的百姓,夠干什么的?
如果把奴爾干都司算做一個布政使司,把草原也算成一個布政使司,再加上新設的烏思藏和朵甘思布政使司、交趾、緬甸、象林、林邑、朝鮮這幾個布政使司,算上原本的漢地十八省以及大琉球,那么大明一共就有二十八個布政使司。
三萬萬百姓,平均到每個布政使司也就是一千多萬人,再平均到每個府、州之后也就是百十萬人,如果再平均到每個縣,可能也就十來萬人。
更別說奴爾干都司、草原和烏思藏還是人少但是面積特別大的地盤。
劉懷文啞火了之后,朱勁松卻又嘆了一聲道:“地廣人稀,丁口太少啊。”
按照后世的計算方法,大明現有總的國土面積已經接近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三萬萬的百姓數量相對于如此龐大的國土面積,人口密度就只有左右,大概就跟大毛類似,屬于人口稀少的等級。
想要達到人口正常密度,大明的丁口數量起碼得達到六萬萬才行,差了幾乎一半。
換句話說就是大明自己還處于人口嚴重不足的狀態,別說再去開辟什么新的戰場地盤了,就連現有的那些地盤都填不上。
當然,這種計劃方法只是算的平均值。
實際上,大明的三萬萬丁口分布極其不均衡,人口少的地方那是真少,人口多的地方那也是真多,三萬萬人口當中有兩萬萬都集中在漢地十八省。
這種情況很不正常。
想要往新收復的那幾個布政使司遷移百姓,最佳的選擇當然是人口密集度比較大的漢地十八省,尤其是幾個相對密度更大的省份。
然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往往就意味著各個布政使司之間的發展也并不均衡,像江浙一帶就比較富裕,而甘陜一帶的條件就要差上些,像朵革思、烏思藏的條件就要更差。
正常情況下,經濟和生活條件更好,百姓也就越不愿意遷移。
尤其是隨著大明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百姓的生活條件又提高了一個等級,即便是不依靠耕種也能生活的很好,這種情況下,百姓的遷移欲望自然就更小了。
所以,大明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地盤太大,人太少,相對人口密度卻又很高。
這是一個極大的隱患,也是歷朝歷代都要共同面對的隱患。
眾所周知,歷史上那些朝代最為頭疼的問題就是土地兼并,幾乎每兩三百年就要來上一次王朝更替以解決人口壓力過大的問題。
但是換個角度想一想,那些朝代的人口密度真的很大?
并不是。
歷史上的中原堂口,平均人口密度并不大,大的是相對人口密度。
問題是相對人口密度小,交通條